城市历史地段复兴中的城市设计研究--以合肥环城重点地段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当代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承启 | 第10-11页 |
·更新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特色文化 | 第11-12页 |
·合肥市更新中城市特色与文化的发展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6-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城市历史地段复兴的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 第20-36页 |
·"城市复兴"的规划理论 | 第20-22页 |
·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中西方"城市复兴"的研析 | 第22-30页 |
·中西方"城市复兴"问题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中西方"城市复兴"的差异比较 | 第26-27页 |
·我国城市复兴的现实问题 | 第27-30页 |
·我国城市复兴任务和目标的时代特征 | 第30页 |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理论研析 | 第30-34页 |
·理论产生及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城市历史地段特征 | 第31-33页 |
·历史地段保护的时代发展要求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地段复兴 | 第36-54页 |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 第36-39页 |
·城市设计含义 | 第36-38页 |
·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地段复兴的关系 | 第38-39页 |
·城市历史地段复兴中城市设计理念 | 第39-44页 |
·与古为新 | 第39-40页 |
·文化引导 | 第40-42页 |
·多样并存 | 第42-43页 |
·持续发展 | 第43-44页 |
·城市历史地段复兴中城市设计方法 | 第44-53页 |
·地段整合 | 第45-46页 |
·空间联系 | 第46页 |
·场所构建 | 第46-49页 |
·技术应用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城市历史地段复兴案例分析 | 第54-68页 |
·国外城市历史地段复兴案例研究 | 第54-58页 |
·里斯本查埃多地区的复兴重建 | 第54-56页 |
·柏林波茨坦广场复兴建设 | 第56-58页 |
·国内城市历史地段复兴案例研究 | 第58-66页 |
·南京夫子庙地段复兴建设 | 第58-60页 |
·上海新天地地段复兴建设 | 第60-62页 |
·西安唐皇城复兴建设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合肥包河地段复兴城市设计研究 | 第68-104页 |
·合肥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 第68-73页 |
·城市基本概况 | 第68-69页 |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 第69-72页 |
·合肥城市总体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合肥环城地段风貌特色及现状问题研究 | 第73-78页 |
·合肥环城地段风貌特色 | 第73-75页 |
·合肥环城地段现状问题研究 | 第75-78页 |
·环城地段复兴前景定位研析 | 第78-84页 |
·环城地段复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78-80页 |
·复兴"激活"空间及前景定位研究 | 第80-84页 |
·包河地段复兴规划结构研究 | 第84-102页 |
·城市历史地段复兴空间基本结构模式 | 第84-87页 |
·包河地段区位及现状分析 | 第87-93页 |
·包河地段复兴空间规划结构模式 | 第93-96页 |
·包河地段场所活力空间的构建 | 第96-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结论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12-114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