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进展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与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与进展 | 第11-14页 |
2“两化”融合的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2.1“两化”融合的定义及内涵 | 第14-15页 |
2.1.1“两化”融合的定义 | 第14页 |
2.1.2“两化”融合的内涵 | 第14-15页 |
2.2“两化”融合的作用关系 | 第15-16页 |
2.2.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用关系 | 第15页 |
2.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 第15-16页 |
2.3“两化”融合的研究思路与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3.2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3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动态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8页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3.1.1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的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3.2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水平动态分析 | 第20-25页 |
3.2.1 指标体系确立 | 第20-21页 |
3.2.2 计算方法 | 第21页 |
3.2.3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21-25页 |
3.3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层面因素差异分析 | 第25-27页 |
3.3.1 差异系数原理 | 第25页 |
3.3.2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层面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 | 第28-40页 |
4.1“两化”耦合协调机理 | 第28页 |
4.2 时空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28页 |
4.2.2 子系统功效系数综合评价 | 第28-30页 |
4.3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 | 第30-35页 |
4.3.1 信息化与工业化综合评价 | 第30-32页 |
4.3.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耦合度与协调性分析 | 第32-33页 |
4.3.3 信息化与工业化耦合度的空间格局 | 第33-34页 |
4.3.4 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度的空间格局 | 第34-35页 |
4.4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耦合机制分析 | 第35-39页 |
4.4.1 邓氏灰色关联度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4.4.2 信息化与工业化耦合的内部机制分析 | 第36-37页 |
4.4.3 个体效应与时点效应模型建立 | 第37页 |
4.4.4 信息化与工业化耦合的外部机制分析 | 第37-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结论与对策 | 第40-45页 |
5.1 结论 | 第40-41页 |
5.2 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1-44页 |
5.2.1 现阶段我国实现“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5.2.2 现阶段我国实现“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 第42-44页 |
5.3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