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几种非对称苝系衍生物的合成及对氟离子的检测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45页
    第一节 引言第13-14页
    第二节 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第14-17页
        1、连接不同酰亚胺的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合成第15-16页
        2、湾位发生卤化与硝化反应之后的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合成第16-17页
    第三节 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衍生化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7-30页
        1、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扩环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2、苝二酰亚胺类多聚体衍生物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3、基于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第25-30页
    第四节 苝四羧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衍生化的研究现状第30-33页
    第五节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45页
第二章 硫修饰的稠合吡喃环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第45-68页
    1.引言第45-46页
    2.实验部分第46-50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46-47页
        2.2 理论计算方法第47页
        2.3 实验方法第47-50页
    3.结果与讨论第50-59页
        3.1 化合物2-4,化合物2-5与化合物2-6的设计与合成第50-53页
        3.2 化合物2-4,化合物2-5与化合物2-6的光学性质第53-56页
        3.3 化合物2-4,化合物2-5与化合物2-6的电化学性质第56-57页
        3.4 化合物2-4,化合物2-5与化合物2-6的理论计算第57-59页
    4.结论第59页
    参考文献第59-68页
第三章 单羟基取代的苝二酰亚胺类衍生物对氟离子的检测以及构型研究第68-97页
    1、引言第68-69页
    2、实验部分第69-72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69-70页
        2.2 理论计算方法第70页
        2.3 实验方法第70-72页
    3.结果与讨论第72-90页
        3.1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设计与合成第72-73页
        3.2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光学性质第73-75页
        3.3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电化学性质第75-76页
        3.4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理论计算第76-78页
        3.5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识别氟离子的比色与吸收光谱研究第78-80页
        3.6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识别氟离子的荧光光谱研究第80-82页
        3.7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离子选择性第82-84页
        3.8 化合物3-2的核磁(~1HNMR)滴定第84-85页
        3.9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Job’splot曲线第85-86页
        3.10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的荧光寿命随氟离子浓度的变化第86-87页
        3.11 化合物3-1与化合物3-2对氟离子的识别机理第87-90页
    4、结论第90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第四章 以亚氨基作为识别集团的基于稠合吡喃环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氟离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第97-134页
    1、引言第97-98页
    2、实验部分第98-102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98-99页
        2.2 理论计算方法第99页
        2.3 实验方法第99-102页
    3.结果与讨论第102-127页
        3.1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设计与合成第102-104页
        3.2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光学性质第104-106页
        3.3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电化学性质第106-108页
        3.4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理论计算第108-110页
        3.5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识别氟离子的比色与吸收光谱研究第110-116页
        3.6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识别氟离子的荧光光谱研究第116-119页
        3.7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离子选择性第119-123页
        3.8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Job’splot曲线第123-124页
        3.9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的核磁(~1HNMR)滴定第124-126页
        3.10 化合物4-2,化合物4-3,化合物4-4与化合物4-5对氟离子的识别机理第126-127页
    4、结论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第五章 稠合吡喃环苝二酰亚胺衍生物二聚产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第134-150页
    1、引言第134-135页
    2、实验部分第135-138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135页
        2.2 理论计算方法第135-136页
        2.3 实验方法第136-138页
    3、结果与讨论第138-143页
        3.1 化合物5-3与化合物5-4的设计与合成第138-139页
        3.2 化合物5-3与化合物5-4的光学性质第139-141页
        3.3 化合物5-3与化合物5-4的电化学性质第141-142页
        3.4 化合物5-3与化合物5-4的理论计算第142-143页
    4.结论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0页
第六章 湾位同侧取代苝四羧酸正丁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150-176页
    1、引言第150-151页
    2、实验部分第151-154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151页
        2.2 理论计算方法第151-152页
        2.3 实验方法第152-154页
    3.结果与讨论第154-169页
        3.1 化合物6-3与化合物6-4的设计与合成第154-156页
        3.2 化合物6-1,化合物6-3与化合物6-4的光化学性质第156-158页
        3.3 化合物6-1,化合物6-3与化合物6-4的电化学性质第158-159页
        3.4 化合物6-1,化合物6-3与化合物6-4的理论计算第159-161页
        3.5 化合物6-3识别氟离子的吸收与荧光光谱研究第161-163页
        3.6 化合物6-3的Job’splot曲线第163-164页
        3.7 化合物6-3的离子选择性第164-165页
        3.8 化合物6-3的荧光寿命随氟离子浓度的变化第165-167页
        3.9 化合物6-3的核磁(~1HNMR)滴定第167-168页
        3.10 化合物6-3对氟离子的识别机理第168页
        3.11 化合物6-1,化合物6-3与化合物6-4,催化光解水产生氢气第168-169页
    4、结论第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76-179页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9-180页
附录第180-211页
致谢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大别榴辉岩的高温变质作用、部分熔融及P-T-t轨迹
下一篇:整体煤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的热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