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变质岩论文

北大别榴辉岩的高温变质作用、部分熔融及P-T-t轨迹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20页
        1.1.1.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第13-14页
        1.1.2. 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第14-16页
        1.1.3. 高温超高压变质岩P-T-t轨迹的限定第16-18页
        1.1.4. 超高压变质岩的部分熔融第18-20页
    1.2. 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23页
    1.4. 主要工作及成果概述第23-25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5-32页
    2.1. 大别造山带简介第25-27页
    2.2. 北大别、中大别和南大别的变质演化过程第27-28页
    2.3.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8-31页
    2.4. 野外产状、采样位置和样品描述第31-32页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第32-35页
    3.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第32页
    3.2.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第32页
    3.3. 锆石靶制备第32页
    3.4. 锆石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第32-33页
    3.5. 锆石U-Pb定年第33页
    3.6. 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第33页
    3.7. 金红石成分分析第33-35页
第四章 Ti-in-zircon和Zr-in-rutile温度计在北大别榴辉岩中的应用第35-58页
    4.1. 引言第35-36页
    4.2. 岩相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第36-41页
    4.3. 金红石中Zr的含量和温度估算第41-43页
    4.4. 锆石中Ti的含量和温度估算第43-45页
    4.5. 峰期和峰期后变质温度第45-46页
    4.6. 影响Ti-in-zircon和Zr-in-rutile温度估算的因素第46-49页
        4.6.1. Ti-in-zircon温度计第46-47页
        4.6.2. Zr-in-rutile温度计第47-48页
        4.6.3. 后期再平衡过程对金红石和锆石的影响第48-49页
    4.7. 对峰期变质条件和高温折返的意义第49-51页
    4.8. 小结第51-58页
第五章 前进变质及退变质阶段的相平衡模拟第58-89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第58-63页
    5.3. 变质演化和反应模拟第63-68页
    5.4. 视剖面计算第68-69页
    5.5. P-T结果第69-76页
        5.5.1. 样品11-7c2的进变质演化第69-73页
        5.5.2. 样品03LT10和06LT4-2的退变质演化第73-76页
    5.6. 热力学模拟方法应用于高温变质榴辉岩的潜力和限制第76-77页
    5.7. 模拟结果对北大别P-T轨迹及其构造演化的启示第77-89页
        5.7.1. 进变质阶段及对峰期超高压条件的启示第77-79页
        5.7.2. 近等温减压和近等压冷却过程第79页
        5.7.3. 造山后加热事件发生条件的岩相学制约第79页
        5.7.4. 北大别杂岩带:一个“真正热和慢的”超高压地体第79-89页
第六章 北大别高温榴辉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第89-105页
    6.1. 引言第89页
    6.2. 锆石年代学第89-94页
        6.2.1. CL图像和矿物包裹体第90-91页
        6.2.2. 锆石U-Pb年龄和REE模式第91-94页
    6.3. 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时间第94-97页
    6.4. 北大别榴辉岩的快速抬升和缓慢冷却第97-105页
第七章 北大别榴辉岩两期深熔作用的岩相学证据及熔融条件第105-123页
    7.1. 引言第105-106页
    7.2. 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第106-110页
    7.3. 两类黑云母+斜长石交生体第110-111页
        7.3.1. 基质中的黑云母+斜长石土Grt2±角闪石交生体第110页
        7.3.2. 角闪石变斑晶中的黑云母+斜长石交生体第110-111页
    7.4. 两类交生体反映的两期深熔事件第111-114页
    7.5. 深熔事件对应的变质演化阶段第114-117页
    7.6. 两次熔融事件的时间第117-118页
    7.7. 小结第118-123页
第八章 结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垂向混合参数化优化方案及对海洋环流和气候模式的改进
下一篇:几种非对称苝系衍生物的合成及对氟离子的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