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5页 |
1.1 磺胺类药概述 | 第10-12页 |
1.1.1 磺胺类药的基本结构 | 第10-11页 |
1.1.2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 第11页 |
1.1.3 磺胺类药的主要危害 | 第11-12页 |
1.1.3.1 毒性作用 | 第11页 |
1.1.3.2 过敏反应 | 第11-12页 |
1.1.3.3 三致作用 | 第12页 |
1.1.3.4 耐药菌株形成 | 第12页 |
1.1.3.5 在环境中的生态毒理 | 第12页 |
1.2 磺胺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 | 第12-13页 |
1.3 药物残留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13-25页 |
1.3.1 微生物检测法 | 第13-14页 |
1.3.2 仪器分析法 | 第14-18页 |
1.3.2.1 紫外-可见光分光度法(UV-Vis) | 第14-15页 |
1.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5-16页 |
1.3.2.3 气相色谱法(GC) | 第16页 |
1.3.2.4 薄层色谱法(TLC) | 第16-17页 |
1.3.2.5 色谱—质谱联用 | 第17-18页 |
1.3.2.6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CE) | 第18页 |
1.3.3 免疫分析法(IA) | 第18-25页 |
1.3.3.1 放射免疫法(RIA) | 第19页 |
1.3.3.2 荧光免疫法(FIA) | 第19页 |
1.3.3.3 酶联免疫法(ELISA) | 第19-20页 |
1.3.3.4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 第20-25页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3.1.4 试纸条主要材料 | 第27-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3.2.1 试纸条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1.1 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SM_2、SD、SQ、SDL) | 第28-29页 |
3.2.1.2 胶体金结合垫上包被金标单抗 | 第29页 |
3.2.1.3 单检试纸条、双联检试纸条和5联检试纸条的制备 | 第29页 |
3.2.2 试纸条的性能考核 | 第29-31页 |
3.2.2.1 特异性试验 | 第30页 |
3.2.2.2 敏感性试验 | 第30-31页 |
3.2.3 鱼肉样品预处理 | 第31页 |
3.2.4 鱼肉样品的检测及结果判定标准 | 第31-32页 |
3.2.5 添加回收实验 | 第32页 |
3.2.6 动物实验 | 第32页 |
3.2.7 符合实验 | 第32-34页 |
3.2.7.1 ELISA操作方法 | 第33页 |
3.2.7.2 试纸条操作方法 | 第33-34页 |
3.2.8 市场临床检测 | 第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4.1 试纸条的特异性 | 第34页 |
4.2 试纸条的灵敏度 | 第34-38页 |
4.2.1 磺胺二甲嘧啶(SM_2)试纸条灵敏度试验 | 第34-35页 |
4.2.2 磺胺嘧啶(SD)和磺胺喹噁啉(SQ)联检试纸条灵敏度试验 | 第35-36页 |
4.2.3 磺胺二甲嘧啶(SM_2)、磺胺喹噁啉(SQ)和磺胺类药母核结构(SDL)联检试纸条的灵敏度试验 | 第36-38页 |
4.3 鱼肉样品的检测与判定 | 第38-39页 |
4.4 添加回收实验 | 第39-40页 |
4.4.1 磺胺二甲嘧啶快速检测试纸条添加回收试验 | 第39页 |
4.4.2 磺胺嘧啶和磺胺喹噁啉快速联检试纸条添加回收试验 | 第39-40页 |
4.4.3 磺胺二甲嘧啶(SM_2)、磺胺喹噁啉(SQ)和磺胺类药母核结构(SDL)联检试纸条的添加回收试验 | 第40页 |
4.5 符合实验 | 第40-41页 |
4.6 市场临床样品检测 | 第41页 |
5 讨论 | 第41-43页 |
5.1 符合实验 | 第41页 |
5.2 胶体金试纸条法的灵敏度 | 第41-42页 |
5.3 磺胺类药物多残留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42页 |
5.4 临床市场样品检测 | 第42-43页 |
6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