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纳豆激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抗血栓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概况第10-14页
        1.2.1 临床上使用的抗血栓药物第10-14页
            1.2.1.1 抗血小板药物第10页
            1.2.1.2 抗凝治疗第10-11页
            1.2.1.3 溶栓剂第11-14页
    1.3 纳豆激酶第14-18页
        1.3.1 纳豆激酶的性质第14-18页
            1.3.1.1 纳豆激酶的稳定性第14页
            1.3.1.2 纳豆激酶的等电点及分子量第14页
            1.3.1.3 纳豆激酶的基因结构第14-15页
            1.3.1.4 纳豆激酶的底物特异性第15页
            1.3.1.5 纳豆激酶的纤溶效果实验第15-16页
            1.3.1.6 纳豆激酶作为溶栓药物的优点第16-17页
            1.3.1.7 高产纳豆激酶发酵工艺的研究第17-18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纳豆芽孢杆菌纳豆激酶基因的验证第19-29页
    2.1 材料第19-21页
        2.1.1 试验菌种第19页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第19-20页
        2.1.3 使用引物第20页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20页
        2.1.5 培养基第20-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2.2.1 冻干管的活化第21页
        2.2.2 细菌总DNA的提取第21-22页
        2.2.3 细菌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第22页
        2.2.4 PCR扩增产物清洁回收第22页
        2.2.5 PCR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第22-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8页
    2.4 讨论第28-29页
第三章 产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培养基和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第29-33页
    3.1 材料第29-30页
        3.1.1 试验菌种第29页
        3.1.2 原料第29页
        3.1.3 试剂第29-30页
        3.1.4 试验仪器第30页
    3.2 方法第30-33页
        3.2.1 纤溶酶活性测定方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第30页
        3.2.2 纤维蛋白平板法的优化第30页
        3.2.3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0-31页
        3.2.4 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第31页
        3.2.5 固体发酵产纳豆激酶的培养基优化第31-32页
            3.2.5.1 多种不同培养基及菌种的选择第31页
            3.2.5.2 以A、B和C为固体培养基的正交试验第31页
            3.2.5.3 以A为固体培养基添加少量碳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1页
            3.2.5.4 以A为固体培养基添加少量氮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1-32页
        3.2.6 纳豆激酶固态发酵的发酵工艺优化第32-33页
            3.2.6.1 初始含水量的确定第32页
            3.2.6.2 接种量的确定第32页
            3.2.6.3 装料量的确定第32页
            3.2.6.4 初始pH的确定第32页
            3.2.6.5 培养温度的确定第32页
            3.2.6.6 发酵过程中菌数与酶活的关系第32页
            3.2.6.7 接种种龄的确定第32页
            3.2.6.8 培养基灭菌时间的选择第32-33页
            3.2.6.9 发酵后烘干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33页
            3.2.6.10 响应面优化第3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3-54页
    3.3.1 纤维蛋白平板法的优化第33-34页
        3.3.1.1 不同缓冲液试验结果第33-34页
        3.3.1.2 不同浓度的PBS磷酸盐缓冲液试验结果第34页
    3.3.2 尿激酶标准曲线第34-36页
    3.3.3 纳豆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第36-37页
    3.3.4 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37-40页
        3.3.4.1 多种固体培养基的选择第37页
        3.3.4.2 以A、B和C为固体培养基的正交试验结果第37-38页
        3.3.4.3 正交实验的效应曲线图第38-39页
        3.3.4.4 向固体培养基中添加各种碳源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9页
        3.3.4.5 向固体培养基中添加氮源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9-40页
    3.3.5 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第40-52页
        3.3.5.1 初始含水量的确定第40页
        3.3.5.2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40-41页
        3.3.5.3 加料量的确定第41-42页
        3.3.5.4 初始pH的确定第42页
        3.3.5.5 培养温度的确定第42-43页
        3.3.5.6 发酵过程中菌数与酶活的关系第43-44页
        3.3.5.7 接种种龄的确定第44页
        3.3.5.8 发酵时培养基灭菌时间的选择第44-45页
        3.3.5.9 发酵后烘干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45-46页
        3.3.5.10 响应面优化第46-52页
    3.4 讨论第52-54页
        3.4.1 纤维蛋白平板法的优化第52页
        3.4.2 多种固体培养基的选择第52页
        3.4.3 A、B和C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第52页
        3.4.4 发酵工艺条件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52-53页
        3.4.5 响应面优化第53-54页
第四章 纳豆激酶溶解血栓试验第54-61页
    4.1 材料第54页
        4.1.1 试剂第54页
        4.1.2 纳豆激酶冻干粉第54页
        4.1.3 实验动物第54页
        4.1.4 仪器第54页
    4.2 方法第54-56页
        4.2.1 半数致死量的确定第54-55页
        4.2.2 凝血时间的测定第55页
        4.2.3 纳豆激酶对角叉菜胶建模小鼠血栓的作用第55页
        4.2.4 纳豆激酶体外抗血栓试验第55-5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4.3.1 半数致死量的确定第56页
        4.3.2 凝血时间的测定第56-57页
        4.3.3 纳豆激酶对角叉菜胶建模小鼠血栓的作用第57-59页
        4.3.4 纳豆激酶体外抗血栓试验第59页
    4.4 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页
    5.2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黄连素衍生物的化学合成及其活性评价
下一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水产品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