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承载式旅游客车的发展 | 第9页 |
1.2 承载式客车的骨架结构 | 第9-10页 |
1.3 杆连接接头是承载式客车骨架结构的薄弱点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4.1 关于承载式客车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2 关于车身接头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客车结构和计算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2.1 客车及其结构 | 第17页 |
2.2 建模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有限元法 | 第17-18页 |
2.2.2 ANSYS 软件 | 第18页 |
2.2.3 单元简介 | 第18页 |
2.2.4 建模方法 | 第18页 |
2.3 分析和验证方法 | 第18-20页 |
2.3.1 静态计算分析 | 第19页 |
2.3.2 模态计算分析 | 第19页 |
2.3.3 静态试验验证 | 第19-20页 |
2.4 载荷工况和结构分析的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4.1 载荷工况 | 第20页 |
2.4.2 静态分析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4.3 模态分析评价指标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角板对接头不平齐T 型结构静态性能的影响 | 第22-38页 |
3.1 典型T 型接头结构的选取 | 第22-23页 |
3.2 约束和加载 | 第23页 |
3.3 测点的选择 | 第23页 |
3.4 接头不平齐与接头平齐T 型结构的比较 | 第23-26页 |
3.5 接头角板对接头不平齐T 型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26-37页 |
3.5.1 角板对单边对齐的T 型结构A 的影响 | 第26-32页 |
3.5.1.1 在接头不平齐的一侧添加一对横向角板 | 第26-28页 |
3.5.1.2 在接头焊接处下侧添加一对纵向角板 | 第28-30页 |
3.5.1.3 在接头不平齐的一侧添加一对斜置角板 | 第30-31页 |
3.5.1.4 小结 | 第31-32页 |
3.5.2 角板对居中焊接的接头不平齐T 型结构B 的影响 | 第32-37页 |
3.5.2.1 在接头不平齐的左、右侧各添加一对横向角板 | 第32-33页 |
3.5.2.2 在接头不平齐的上、下侧各添加一对纵向角板 | 第33-36页 |
3.5.2.3 在接头不平齐的左、右两侧各添加一对斜置角板 | 第36-37页 |
3.5.2.4 小结 | 第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角板对承载式旅游客车底面框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 有限元模型 | 第38-39页 |
4.2 接头角板对底面框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39-43页 |
4.2.1 原底面框架结构E 的承载性能 | 第40-41页 |
4.2.2 原有角板对底面框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3 接头不平齐处添加角板对底面框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角板对承载式旅游客车中央骨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44-51页 |
5.1 有限元模型 | 第44-45页 |
5.2 接头角板对中央骨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45-50页 |
5.2.1 无角板的中央骨架F0 和原中央骨架F 的承载性能 | 第46-47页 |
5.2.2 角板位置对中央骨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5.2.3 角板尺寸对中央骨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角板对承载式旅游客车骨架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51-59页 |
6.1 有限元模型 | 第51-52页 |
6.2 角板对两格客车骨架静态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6.2.1 无角板结构G0 与原结构G 的静态性能对比 | 第52-53页 |
6.2.2 改进结构G1、G2 与原结构G 的静态性能对比 | 第53-55页 |
6.3 角板对两格客车骨架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6.3.1 提取方法 | 第55页 |
6.3.2 评价原则 | 第55-56页 |
6.3.3 两格客车骨架模态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7 电测试验 | 第59-67页 |
7.1 试验构件 | 第59页 |
7.2 试验仪器和方法 | 第59-62页 |
7.2.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59-61页 |
7.2.2 试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7.4 误差分析 | 第65-6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8.1 工作总结和结论 | 第67-68页 |
8.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