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9页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2-13页 |
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研究 | 第13-14页 |
2.1 生防研究历史 | 第13页 |
2.2 生防机制 | 第13-14页 |
3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3.1 低温下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状态 | 第14-15页 |
3.2 微生物育种 | 第15-16页 |
3.3 报告基因gfp | 第16-17页 |
3.4 荧光定量PCR | 第17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3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3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19-20页 |
1.2 培养基 | 第20页 |
1.3 实验用到的耗材 | 第20-23页 |
1.3.1 试剂 | 第20-22页 |
1.3.2 抗生素 | 第22页 |
1.3.3 本研究所用到的引物 | 第22-23页 |
1.3.4 试剂盒和酶 | 第23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1.5 生物学软件和网站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38页 |
2.1 常用微生物方法 | 第23-24页 |
2.1.1 菌株的培养 | 第23-24页 |
2.1.2 细菌菌液浊度的测量 | 第24页 |
2.2 紫外诱变育种 | 第24-25页 |
2.2.1 紫外线致死量的确定 | 第24页 |
2.2.2 紫外诱变 | 第24页 |
2.2.3 菌种初筛 | 第24-25页 |
2.2.4 菌种复筛 | 第25页 |
2.2.5 诱变菌种的稳定性 | 第25页 |
2.3 诱变菌株的生防能力 | 第25-27页 |
2.3.1 发酵液抑菌实验 | 第25-26页 |
2.3.2 平板对峙实验 | 第26页 |
2.3.3 室内盆栽 | 第26-27页 |
2.4 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27-34页 |
2.4.1 菌株背景分析 | 第27-28页 |
2.4.2 重组质粒pHT304-bcgfp的构建 | 第28-30页 |
2.4.3 重组质粒pHT304-43gfp的构建 | 第30-32页 |
2.4.4 重组质粒的导入 | 第32-33页 |
2.4.5 工程菌发光功能验证 | 第33页 |
2.4.6 工程菌的生长状况 | 第33页 |
2.4.7 工程菌的生防效果 | 第33页 |
2.4.8 工程菌的质粒稳定性检测 | 第33-34页 |
2.5 土壤盆栽分析 | 第34-38页 |
2.5.1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2.5.2 土样处理 | 第34页 |
2.5.3 菌种制备和投菌 | 第34页 |
2.5.4 取样 | 第34页 |
2.5.5 梯度稀释涂布平板 | 第34-35页 |
2.5.6 测定荧光量 | 第35页 |
2.5.7 测定含水量 | 第35页 |
2.5.8 抽提土壤基因组 | 第35-36页 |
2.5.9 荧光定量PCR | 第36-37页 |
2.5.10 西瓜苗的处理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9页 |
1 低温生防菌BS303的筛选 | 第38-41页 |
1.1 紫外线致死曲线 | 第38页 |
1.2 菌种的筛选 | 第38-40页 |
1.3 诱变菌株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2 诱变菌株的生防能力 | 第41-44页 |
2.1 发酵液抑菌实验 | 第41页 |
2.2 平板对峙实验 | 第41-42页 |
2.3 室内盆栽实验 | 第42-44页 |
3 工程菌的构建 | 第44-55页 |
3.1 BS5抗生素抗性检测结果 | 第44页 |
3.2 BS5内生质粒的分析 | 第44-46页 |
3.3 重组质粒pHT304-bcgfp的构建 | 第46-48页 |
3.4 重组质粒pHT304-43gfp的构建 | 第48-51页 |
3.5 重组质粒导入BS5和BS303 | 第51页 |
3.6 FB5和FB435的荧光性验证 | 第51-53页 |
3.7 工程菌的生长状况 | 第53-54页 |
3.8 工程菌的生防效果 | 第54页 |
3.9 工程菌的稳定性检测 | 第54-55页 |
4 土壤盆栽实验 | 第55-59页 |
4.1 土壤悬液涂平板 | 第55-56页 |
4.2 土壤荧光量测定 | 第56页 |
4.3 土壤总基因组的Real-time PCR | 第56-58页 |
4.4 土壤实验西瓜苗盆栽效果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