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基于功能性多肽的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其转染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6页
    1.1 基因治疗概述第13-16页
        1.1.1 基因治疗的概念和途径第13页
        1.1.2 基因治疗的运载系统第13-15页
        1.1.3 基因治疗需要跨越的障碍第15-16页
    1.2 应用于基因转染的功能性多肽第16-31页
        1.2.1 DNA结合肽(DNA-binding peptides)第16-19页
        1.2.2 靶向肽(Targeting peptides)第19-23页
        1.2.3 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s)第23-26页
        1.2.4 内涵体释放肽(Endosomolytic peptides)第26-31页
    1.3 选题思路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46页
第二章 含核定位信号的穿膜肽作为基因载体的核靶向作用研究第46-68页
    2.1 前言第46-47页
    2.2 实验部分第47-54页
        2.2.1 试剂第47-48页
        2.2.2 多肽的合成与表征第48-50页
        2.2.3 细胞培养第50页
        2.2.4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第50页
        2.2.5 肽载体/DNA复合物的制备第50页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0-51页
        2.2.7 肽/DNA复合物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第51页
        2.2.8 透射电镜(TEM)第51-52页
        2.2.9 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第52页
        2.2.10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第52-53页
        2.2.11 细胞内吞实验第53-54页
        2.2.12 统计学分析第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4页
        2.3.1 肽的合成及表征第54-55页
        2.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5页
        2.3.3 复合物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第55-57页
        2.3.4 复合物形态的观察第57页
        2.3.5 细胞毒性第57-58页
        2.3.6 体外转染实验第58-63页
        2.3.7 细胞的内吞第63-64页
    2.4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三章 邻碘苯甲酸修饰的核定位信号肽对乳腺癌细胞的靶向基因转染作用第68-90页
    3.1 前言第68-69页
    3.2 实验部分第69-75页
        3.2.1 试剂第69-70页
        3.2.2 多肽的合成与表征第70-71页
        3.2.3 细胞培养第71-72页
        3.2.4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第72页
        3.2.5 载体/DNA复合物的制备第72页
        3.2.6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72-73页
        3.2.7 载体/DNA复合物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第73页
        3.2.8 载体的细胞毒性第73页
        3.2.9 荧光标记的NLS和NLS-I两种肽的细胞内吞实验第73-74页
        3.2.10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第74页
        3.2.11 统计学分析第74-7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5-86页
        3.3.1 肽的合成与表征第75-76页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76-77页
        3.3.3 粒径和ζ电位的测定第77-79页
        3.3.4 细胞毒性第79页
        3.3.5 细胞的内吞第79-82页
        3.3.6 体外转染实验第82-86页
    3.4 结论第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第四章 含治疗肽的基因载体用于体外体内基因治疗研究第90-107页
    4.1 前言第90-91页
    4.2 实验部分第91-97页
        4.2.1 试剂第91页
        4.2.2 合成部分第91-92页
        4.2.3 细胞培养第92-93页
        4.2.4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第93页
        4.2.5 载体/DNA复合物的制备第93页
        4.2.6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93页
        4.2.7 复合物粒径和电位的测定第93页
        4.2.8 载体和载体/DNA复合物的体外毒性试验第93-94页
        4.2.9 体外转染实验第94页
        4.2.10 体外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实验第94-95页
        4.2.11 小鼠腹水瘤模型造模第95页
        4.2.12 小鼠实体瘤模型造模第95-96页
        4.2.13 体内基因治疗第96页
        4.2.14 统计学分析第96-9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7-104页
        4.3.1 合成与表征第97页
        4.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97-98页
        4.3.3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第98-99页
        4.3.4 细胞毒性的检测第99-100页
        4.3.5 体外转染实验第100-101页
        4.3.6 YSL-PEI-PEG/p53系统的体外肿瘤细胞杀伤力第101-102页
        4.3.7 YSL-PEI-PEG/p53系统的体内肿瘤抑制能力第102-104页
    4.4 结论第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第五章 功能肽的引入方式(共价结合,物理共、混,静电作用)对基因运载系统的影响第107-125页
    5.1 前言第107-108页
    5.2 实验部分第108-112页
        5.2.1 试剂第108-109页
        5.2.2 合成部分第109-110页
        5.2.3 细胞培养第110页
        5.2.4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第110页
        5.2.5 载体/DNA复合物的制备第110-111页
        5.2.6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111页
        5.2.7 复合物的粒径和ζ电位测定第111页
        5.2.8 体外细胞毒性第111页
        5.2.9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实验第111-112页
        5.2.10 统计学分析第11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2页
        5.3.1 合成与表征第112-115页
        5.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115-116页
        5.3.3 粒径和电位的测定第116-118页
        5.3.4 细胞毒性的检测第118-119页
        5.3.5 转染效率第119-122页
    5.4 结论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骨干亲本巴利拉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中心手性诱导轴手性双胺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