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1 水稻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1.2 水稻骨干亲本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 第14-17页 |
1.2.1 水稻骨干亲本的形成及重要作用 | 第14-16页 |
1.2.2 水稻粳稻骨干亲本巴利拉和桂花黄 | 第16-17页 |
1.3 QTL作图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31页 |
1.3.1 QTL作图方法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1.3.2 QTL作图方法的发展 | 第18-21页 |
1.3.3 QTL作图群体 | 第21-22页 |
1.3.4 基于纯系常规品种组成的群体的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5 关联作图 | 第23-30页 |
1.3.6 其他利用常规品种QTL定位的方法 | 第30-31页 |
1.4 作物系谱相关的研究 | 第31-3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水稻骨干亲本巴利拉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及其效应分析 | 第33-6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7页 |
2.1.1 种质资源材料 | 第33-37页 |
2.1.2 田间试验和表型评价 | 第37-39页 |
2.1.3 分子标记的基因型鉴定 | 第39-46页 |
2.1.4 基于有系谱关系的品种的所组成的群体的QTL定位 | 第46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2.1.6 亲代与后代间稳定传递的单倍型区域的鉴定 | 第46-4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2.2.1 表型变异 | 第47-48页 |
2.2.2 主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2.2.3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2.2.4 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51-53页 |
2.2.5 特异的染色体区段的追踪 | 第53-55页 |
2.2.6 稳定传递的关键的染色体区段内的QTL位点的聚集 | 第55-57页 |
2.3 讨论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水稻粳稻品种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0-8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73页 |
3.1.1 种质资源群体 | 第61-65页 |
3.1.2 田间试验和表型评价 | 第65-66页 |
3.1.3 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扫描 | 第66-73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3.2.1 表型数据的统计与相关分析 | 第73页 |
3.2.2 等位基因的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 第73页 |
3.2.3 聚类分析 | 第73-74页 |
3.2.4 关联作图 | 第7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7页 |
3.3.1 表型变异及相关分析 | 第74-76页 |
3.3.2 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76页 |
3.3.3 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多样性 | 第76-78页 |
3.3.4 群体结构的评价和聚类分析 | 第78-80页 |
3.3.5 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80-87页 |
3.4 讨论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总讨论 | 第89-92页 |
4.1 优良种质资源中的自然变异的开发利用 | 第89-90页 |
4.2 探明骨干亲本对衍生系的贡献是筛选、创制与利用候选骨干亲本的前提 | 第90-91页 |
4.3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的应用前景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附录Ⅰ 实验室常用的Protocol | 第102-105页 |
附录Ⅱ 表用上位性关联分析的方法定位的11个性状的QTL位点 | 第105-155页 |
附录Ⅲ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