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论文提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8-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2章 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理论评析 | 第24-42页 |
2.1 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2.1.1 国内外都市圈概念相关研究及其评析 | 第24-27页 |
2.1.2 都市圈发展过程相关问题研究及其评析 | 第27-31页 |
2.2 都市圈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42页 |
2.2.1 空间理论 | 第31-33页 |
2.2.2 中心地理论 | 第33-34页 |
2.2.3 规模分布理论 | 第34-35页 |
2.2.4 城市群体理论 | 第35-37页 |
2.2.5 大都市圈理论 | 第37-38页 |
2.2.6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8-39页 |
2.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2页 |
第3章 都市圈一般分析 | 第42-58页 |
3.1 都市圈的内涵与特征 | 第42-43页 |
3.1.1 都市圈的内涵 | 第42页 |
3.1.2 都市圈的特征 | 第42-43页 |
3.2 都市圈形成的条件与机理 | 第43-51页 |
3.2.1 都市圈形成的条件 | 第44-49页 |
3.2.2 都市圈形成的机理 | 第49-51页 |
3.3 都市圈的职能与作用 | 第51-52页 |
3.3.1 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51-52页 |
3.3.2 推进区域内科技发展与创新 | 第52页 |
3.3.3 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 第52页 |
3.4 都市圈演化与发展规律 | 第52-58页 |
3.4.1 都市圈发展的一般特征 | 第52-53页 |
3.4.2 都市圈发展的形态组织特征 | 第53-54页 |
3.4.3 都市圈发展的产业特征 | 第54页 |
3.4.4 都市圈发展的新城市化特征 | 第54-55页 |
3.4.5 都市圈发展的动力特征 | 第55-58页 |
第4章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历史发展与作用 | 第58-80页 |
4.1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形成 | 第58-60页 |
4.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60-73页 |
4.2.1 纽约都市圈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出比较分析 | 第60-68页 |
4.2.2 纽约都市圈与美国其它都市圈经济状况比较 | 第68-73页 |
4.3 世界其它国际大都市圈概述 | 第73-80页 |
4.3.1 芝加哥都市圈 | 第74页 |
4.3.2 巴黎都市圈 | 第74-76页 |
4.3.3 东京都市圈 | 第76-77页 |
4.3.4 伦敦都市圈 | 第77-80页 |
第5章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80-102页 |
5.1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构成要素与特征 | 第80-84页 |
5.1.1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构成要素 | 第80-82页 |
5.1.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构成特征 | 第82-84页 |
5.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 | 第84-96页 |
5.2.1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路径 | 第84-90页 |
5.2.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动力机制 | 第90-96页 |
5.3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功能与圈域经济 | 第96-102页 |
5.3.1 处于金融核心的纽约 | 第96-97页 |
5.3.2 高科技造就的波士顿 | 第97-98页 |
5.3.3 全美政治核心华盛顿 | 第98-99页 |
5.3.4 历史名城费城 | 第99页 |
5.3.5 老工业区复兴的巴尔的摩 | 第99-100页 |
5.3.6 纽约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 | 第100-102页 |
第6章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产业结构演进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102-122页 |
6.1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及其特征 | 第102-108页 |
6.1.1 纽约都市圈产业结构高于全美水平 | 第102-105页 |
6.1.2 纽约都市圈产业相似度高 | 第105-108页 |
6.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108-117页 |
6.2.1 美国产业结构演变 | 第108-111页 |
6.2.2 纽约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演变 | 第111-117页 |
6.3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功能变迁与圈域发展机制 | 第117-122页 |
6.3.1 动力机制——科技创新 | 第117页 |
6.3.2 促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 | 第117-118页 |
6.3.3 保障机制——政策与规划 | 第118-119页 |
6.3.4 协调机制——城市错位发展 | 第119-122页 |
第7章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122-148页 |
7.1 都市交通网络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122-127页 |
7.1.1 基于交通网络的区域经济形成机理研究 | 第122-124页 |
7.1.2 交通网络建设与圈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124-127页 |
7.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交通网络结构与特征 | 第127-140页 |
7.2.1 纽约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 | 第128-136页 |
7.2.2 纽约都市圈交通管理机构框架 | 第136-139页 |
7.2.3 纽约都市圈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第139-140页 |
7.3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交通网络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140-148页 |
7.3.1 消费影响 | 第142页 |
7.3.2 旅游促进影响 | 第142-144页 |
7.3.3 市场进入改善影响 | 第144-145页 |
7.3.4 非货币因素影响 | 第145-148页 |
第8章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协调管理机制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148-170页 |
8.1 市场、政府与大都市圈发展 | 第148-152页 |
8.1.1 市场与政府机制在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48-150页 |
8.1.2 都市圈有效运行的条件 | 第150-152页 |
8.2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协调发展与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 第152-155页 |
8.2.1 美国都市圈管理发展 | 第152-153页 |
8.2.2 纽约都市圈的协调管理运行机制 | 第153-155页 |
8.3 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协调机制与圈域经济发展 | 第155-170页 |
8.3.1 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都市圈经济战略的作用 | 第156-159页 |
8.3.2 团队合作-确认都市圈身份 | 第159-160页 |
8.3.3 对基础性资产进行投资并建立动态行业网络 | 第160-165页 |
8.3.4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战略 | 第165-167页 |
8.3.5 纽约都市圈经济战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167-170页 |
第9章 中国都市圈建设与纽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170-180页 |
9.1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都市圈形成 | 第170-173页 |
9.1.1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 第170-171页 |
9.1.2 中国都市圈发展 | 第171-173页 |
9.2 中国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3-175页 |
9.2.1 都市圈建设盲目跟风 | 第173-174页 |
9.2.2 城市本位发展 | 第174页 |
9.2.3 城市交通网络建设不合理 | 第174页 |
9.2.4 都市圈发展中全球化观念不足 | 第174-175页 |
9.3 纽约都市圈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175-180页 |
9.3.1 遵循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 第175-176页 |
9.3.2 遵循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构建合理的城市分工体系 | 第176-177页 |
9.3.3 构建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推动经济圈发展 | 第177-178页 |
9.3.4 加强政府、非政府管理的协调功能,提高都市圈的运行效率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