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1.3.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9-10页 |
1.3.2 SWOT矩阵分析 | 第10页 |
1.3.3 VRIO框架分析 | 第10页 |
1.3.4 IE矩阵分析 | 第10页 |
1.3.5 QSPM模型分析 | 第10-12页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2-1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2.1.1 房地产开发 | 第12-13页 |
2.1.2 公司战略 | 第13-14页 |
2.2 业务调整相关理论 | 第14页 |
2.3 业务创新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3 中信(福建)公司业务调整和业务创新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16-36页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EL分析) | 第16-27页 |
3.1.1 政治因素 | 第16-18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18-21页 |
3.1.3 社会因素 | 第21-22页 |
3.1.4 技术因素 | 第22-24页 |
3.1.5 环境因素 | 第24-25页 |
3.1.6 法律因素 | 第25-27页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第27-36页 |
3.2.1 房地产产业的价值链 | 第27-29页 |
3.2.2 房地产产业竞争力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29-31页 |
3.2.3 房地产产业的K.S.F分析 | 第31-36页 |
4 中信(福建)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及利益相关者的愿景分析 | 第36-48页 |
4.1 中信(福建)公司有形的资源和能力 | 第36-41页 |
4.1.1 中信(福建)公司有形的资源 | 第37-38页 |
4.1.2 中信(福建)公司有形的能力 | 第38-41页 |
4.2 中信(福建)公司无形的资源与能力 | 第41-43页 |
4.2.1 中信(福建)公司无形的资源 | 第41-42页 |
4.2.2 中信(福建)公司无形的能力 | 第42-43页 |
4.3 VRIO的框架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 | 第43-44页 |
4.4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 第44-48页 |
4.4.1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 第44-45页 |
4.4.2 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 第45-48页 |
5 中信(福建)公司业务调整与创新的战略选择 | 第48-69页 |
5.1 SWOT分析与IE评价矩阵 | 第48-53页 |
5.1.1 SWOT分析 | 第48-49页 |
5.1.2 IE矩阵分析 | 第49-53页 |
5.2 可选择的两种战略思路 | 第53-64页 |
5.2.1 公司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 第53页 |
5.2.2 公司面临的选择难题及两种战略思路 | 第53-64页 |
5.3 战略方案的选择 | 第64-69页 |
5.3.1 战略目标 | 第64页 |
5.3.2 战略方案的选择(运用QSPM模型) | 第64-67页 |
5.3.3 具体的战略措施 | 第67-69页 |
6 中信(福建)公司业务调整和创新的战略实施 | 第69-90页 |
6.1 战略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分布 | 第69-79页 |
6.1.1 市场调研 | 第69-73页 |
6.1.2 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 第73-75页 |
6.1.3 营销组合 | 第75-79页 |
6.2 战略实施的管理支撑 | 第79-86页 |
6.2.1 思维方式转变 | 第79-80页 |
6.2.2 建立组织框架 | 第80-83页 |
6.2.3 战略实施流程 | 第83-85页 |
6.2.4 员工素质提升 | 第85-86页 |
6.3 战略合作的关系维护 | 第86-90页 |
6.3.1 战略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分析 | 第86-88页 |
6.3.2 战略伙伴自律与他律 | 第88-89页 |
6.3.3 战略伙伴的营销共享 | 第89-90页 |
7 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及结论 | 第90-93页 |
7.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 第90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90-91页 |
7.3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后记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