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关于作家协会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作协服务职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典型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3 图表分析法 | 第15页 |
1.3.4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提出了作协应该充当作家“经纪人”的观点 | 第15页 |
1.4.2 提出了作协应建立著作权维权的长效机制 | 第15页 |
1.4.3 提出了应关注网络作家及作品的发展 | 第15页 |
1.4.4 提出了建立签约作家津贴层级制度 | 第15-16页 |
第2章 辽宁省作家协会服务职能现状 | 第16-40页 |
2.1 引领文学创作紧切时代主题 | 第16-20页 |
2.1.1 倡导文学为社会主义大局服务 | 第16-18页 |
2.1.2 倡导文学为人民服务 | 第18-19页 |
2.1.3 鼓励文学多样化发展 | 第19-20页 |
2.2 发掘和培养作家人才 | 第20-32页 |
2.2.1 文学期刊发现和扶植新人 | 第21-23页 |
2.2.2 作家培训班兼顾各个层次 | 第23-26页 |
2.2.3 作家签约制提升队伍素质 | 第26-29页 |
2.2.4 培植辽宁特色“作家群” | 第29-31页 |
2.2.5 紧密通联壮大文学队伍 | 第31-32页 |
2.3 扶持和打造文学精品 | 第32-40页 |
2.3.1 加大对重点作品的扶持力度 | 第32-33页 |
2.3.2 提倡深入生活丰富创作来源 | 第33-36页 |
2.3.3 提升作品质量离不开文学批评 | 第36-37页 |
2.3.4 文学评奖引导激励精品迭出 | 第37-40页 |
第3章 辽宁省作家协会服务职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40-49页 |
3.1 辽宁省作协服务职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6页 |
3.1.1 缺乏适应新形势的服务转变 | 第40-42页 |
3.1.2 深入生活创作多流于形式 | 第42-43页 |
3.1.3 对签约作家的管理不完善 | 第43-44页 |
3.1.4 培养文学人才处于初级阶段 | 第44页 |
3.1.5 网站缺少与作家、读者的三方互动 | 第44-45页 |
3.1.6 纯文学期刊质量与道德滑坡 | 第45-46页 |
3.2 辽宁省作协服务职能发挥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6-49页 |
3.2.1 尚未形成适应新变化的软环境 | 第46-47页 |
3.2.2 尚未实现突出重点的资金分配 | 第47页 |
3.2.3 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 第47-49页 |
第4章 不断完善辽宁省作协服务职能之对策 | 第49-61页 |
4.1 坚持服务于大局的方针不动摇 | 第49-50页 |
4.2 加快内部改革以适应新需求 | 第50-54页 |
4.2.1 建立作家权益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4.2.2 建立网络文学引导机制 | 第51-52页 |
4.2.3 建立文学产业发展链条 | 第52-53页 |
4.2.4 逐步改善作协人员结构组成 | 第53-54页 |
4.3 实施有效措施扶植文学人才 | 第54-58页 |
4.3.1 推行作家签约制等多种发展模式 | 第54-57页 |
4.3.2 建立纯文学期刊重点扶持资金 | 第57-58页 |
4.3.3 推行横纵结合的作家培训机制 | 第58页 |
4.4 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扶持和关注 | 第58-61页 |
4.4.1 切实加强文学评论引导作用 | 第58-59页 |
4.4.2 实现文学评奖公正与公信双赢 | 第59-60页 |
4.4.3 完善作家体验生活与重点作品扶持制度 | 第60-6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1-63页 |
5.1 作协应致力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 第61页 |
5.2 作协应致力于资金多方位补足 | 第61页 |
5.3 作协应致力于调整人员结构 | 第61-62页 |
5.4 作协应致力于制度建设和强化管理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