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凝结硬化机理及微观结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水泥沥青混凝土第10-11页
        1.2.2 水泥灌浆沥青混凝土第11-12页
        1.2.3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第12-14页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1 凝结硬化机理不明确第14页
        1.3.2 缺乏理想模型第14页
        1.3.3 微观结构研究缺乏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1 硬化机理第15页
        1.4.2 理想结构设计第15页
        1.4.3 材料组成设计第15页
        1.4.4 浆体微观结构第15页
        1.4.5 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联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原材料适应性与配合比设计第17-25页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第17-20页
        2.1.1 原材料第17-19页
        2.1.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2 原材料适应性第20-23页
        2.2.1 水泥与乳化沥青相容性第21-22页
        2.2.2 减水剂的相容性第22-23页
    2.3 配合比设计第23-25页
        2.3.1 原材料优选第23-24页
        2.3.2 配合比设计方法第24-25页
第三章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的凝结硬化过程第25-39页
    3.1 水泥乳化沥青的凝结硬化机理第25-29页
        3.1.1 乳化沥青的分类第25页
        3.1.2 乳化沥青成膜机理第25-28页
        3.1.3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硬化过程第28-29页
    3.2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红外光谱分析第29-32页
        3.2.1 红外光谱分析原理第29-30页
        3.2.2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第30-32页
    3.3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水化进程研究第32-37页
        3.3.1 水泥基材料电阻率测量方法第33-35页
        3.3.2 水灰比对水化进程的影响第35-36页
        3.3.3 沥青用量对水化进程的影响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浆体结构特征第39-57页
    4.1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浆体理想结构设计第39-44页
        4.1.1 沥青膜最小厚度第40-41页
        4.1.2 乳化沥青用量计算第41-44页
    4.2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显微结构第44-53页
        4.2.1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扫描电镜分析第44-47页
        4.2.2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 XRD 分析第47-50页
        4.2.3 水泥乳化沥青浆体孔结构分析第50-53页
    4.3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界面研究第53-55页
        4.3.1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界面显微硬度测试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宏观性能第57-63页
    5.1 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联系第57-60页
        5.1.1 强度与微观结构的联系第57-59页
        5.1.2 弹性模量与微观结构的联系第59-60页
    5.2 耐久性能与微观结构的联系第60-62页
        5.2.1 抗冻性与孔结构结构的联系第60-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1 结论第63-64页
    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公共交通模式研究
下一篇:低碳视角下的步行交通规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