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4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页
    1.2 课题的提出第12-13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定位第15-29页
        1.4.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理论及研究成果概述第15-26页
        1.4.2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误区第26-28页
        1.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研究课题定位第28-29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相关研究的界定第29-34页
        1.5.1 研究内容第29页
        1.5.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3 相关研究的界定第30-34页
    1.6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4-37页
    1.7 研究的总体框架第37-38页
    1.8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38-41页
2 西安地域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影响第41-51页
    2.1 西安地域背景第41-44页
        2.1.1 西安自然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第42-44页
    2.2 西安自然地理环境对非物质文化及建筑环境的影响第44-46页
        2.2.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第44-45页
        2.2.2 地理区位因素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第45-46页
    2.3 西安历史人文背景对非物质文化及建筑环境的影响第46-51页
        2.3.1 历代王朝更迭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第46-48页
        2.3.2 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文化内涵传承演变的影响第48-49页
        2.3.3 历史时期城市生态环境的演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49-51页
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存在状况及特征第51-126页
    3.1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第51-90页
        3.1.1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第51-52页
        3.1.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格局第52-87页
        3.1.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第87-89页
        3.1.4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第89-90页
    3.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建筑环境特征分析第90-124页
        3.2.1 传统院落布局特征第90-96页
        3.2.2 民居建筑特征第96-102页
        3.2.3 公共建筑特征第102-117页
        3.2.4 传统街巷与日常生活空间特征第117-124页
    3.3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4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126-145页
    4.1 西安建筑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容纳和承载第126-136页
        4.1.1 传统院落构成布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容纳第126-128页
        4.1.2 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容纳第128-130页
        4.1.3 公共建筑的多层次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容纳第130-132页
        4.1.4 建筑结构和细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承载第132-134页
        4.1.5 传统街巷和日常生活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容纳第134-136页
    4.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第136-138页
        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筑环境的依存关系第136-137页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筑环境的制约关系第137-138页
    4.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共生关系第138-139页
    4.4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第139-143页
        4.4.1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实问题第139-141页
        4.4.2 西安建筑环境面临的现实问题第141-143页
    4.5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两者需求关系的转变第143-145页
        4.5.1 建筑环境变化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第143-144页
        4.5.2 建筑环境保护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第144-145页
5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适应性研究第145-163页
    5.1 适应性保护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第145-155页
        5.1.1 适应性概念的引入第145-147页
        5.1.2 适应性概念的思想基础第147-148页
        5.1.3 适应性研究构成要素第148-155页
    5.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类型划分第155-156页
        5.2.1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适应保护类型第155-156页
        5.2.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建筑环境的政府干预保护类型第156页
    5.3 适应性研究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互动性关系第156-160页
        5.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与适应性研究之间的联系第157页
        5.3.2 适应性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第157-160页
    5.4 适应性研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重要体现第160-163页
        5.4.1 适应性保护是动态适用的传承体现第160-161页
        5.4.2 适应性保护是节省成本的经济体现第161-162页
        5.4.3 适应性保护是生态环保的节能体现第162页
        5.4.4 适应性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动态体现第162-163页
6 探索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策略与方法第163-172页
    6.1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的必要性第163-165页
        6.1.1 西安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生态危机第163-164页
        6.1.2 西安超负荷旅游破坏了历史文化空间第164页
        6.1.3 不合理的定位改变了历史街巷的环境第164页
        6.1.4 市民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第164-165页
    6.2 城市发展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策略—适应性共生第165-167页
        6.2.1 适应性共生的内容第165-166页
        6.2.2 城市发展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共生关系第166页
        6.2.3 构建适应性共生关系的意义第166-167页
    6.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方法第167-172页
        6.3.1 坚持保护为底线,优先发展的原则第167-169页
        6.3.2 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改善传统居住区建筑环境质量第169页
        6.3.3 城市发展中对传统建筑环境特色的传承与弘扬第169-170页
        6.3.4 城市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170-172页
7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第172-202页
    7.1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模式划分第172页
    7.2 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北院门历史街区为例第172-182页
        7.2.1 北院门历史街区概况第172-174页
        7.2.2 北院门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环境特征分析第174-179页
        7.2.3 北院门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分析第179-180页
        7.2.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共生保护方式第180-182页
    7.3 局部改造性保护模式——以碑林历史街区为例第182-193页
        7.3.1 碑林历史街区概况第183-184页
        7.3.2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环境特征分析第184-189页
        7.3.3 碑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分析第189-191页
        7.3.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共生保护方式第191-193页
    7.4 适应性更新保护模式——以书院门历史街区为例第193-202页
        7.4.1 书院门历史街区概况第193-194页
        7.4.2 书院门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环境特征分析第194-199页
        7.4.3 书院门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分析第199页
        7.4.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共生保护方式第199-202页
8 结论——适应性研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必由之路第202-207页
    8.1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的矛盾疏解第202-203页
    8.2 适应性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第203-204页
    8.3 构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第204-205页
    8.4 对后续问题说明及研究展望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7页
附录第217-2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劳资关系集体协商制度实施、评价及创新研究
下一篇: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