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插图索引第14-15页
附表索引第15-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4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17页
        1.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第18-20页
        1.2.1 协作研发网络的界定第18-19页
        1.2.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第20-24页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1.3.2 研究框架第21-24页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24-43页
    2.1 协作研发网络成因的理论基础第24-27页
        2.1.1 基于分工的模块化理论第24页
        2.1.2 资源依赖理论第24-25页
        2.1.3 协同创新理论第25-26页
        2.1.4 交易费用理论第26-27页
    2.2 演化经济理论关于协作研发网络演化分析第27-32页
        2.2.1 演化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27-28页
        2.2.2 演化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第28-29页
        2.2.3 演化经济理论在研发网络中的应用第29-32页
    2.3 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在协作研发网络上应用研究第32-36页
        2.3.1 协作研发网络的小世界效应第32-33页
        2.3.2 协作研发网络的集群化特征第33-34页
        2.3.3 协作研发网络的无尺度特征第34-35页
        2.3.4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第35-36页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协作研发网络研究上的应用第36-43页
        2.4.1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第36-37页
        2.4.2 社会网络分析的独特性第37-39页
        2.4.3 结构洞与知识扩散第39-40页
        2.4.4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第40-43页
第3章 协作研发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第43-69页
    3.1 协作研发网络的形成机理第43-49页
        3.1.1 超越企业的研发边界第43-44页
        3.1.2 基本动力:合作剩余模型第44-49页
    3.2 协作研发网络组织模式与特征第49-57页
        3.2.1 企业协作研发网络的组织模式类型及比较第49-54页
        3.2.2 协作研发网络的典型特征第54-56页
        3.2.3 协作研发网络的竞争优势分析第56-57页
    3.3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第57-61页
        3.3.1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网络演化第57-58页
        3.3.2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过程分析第58-60页
        3.3.3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分析第60-61页
    3.4 协作研发网络主体间的跨组织学习过程第61-68页
        3.4.1 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分析第61-62页
        3.4.2 基于Agent的协作研发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第62-64页
        3.4.3 仿真分析第64-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第69-82页
    4.1 协作研发网络的网络结构特性第69-75页
        4.1.1 协作研发网络的拓扑结构类型第69-71页
        4.1.2 协作研发网络的小世界特性第71-72页
        4.1.3 协作研发网络的无标度性第72-73页
        4.1.4 协作研发网络的网络中心性第73-74页
        4.1.5 协作研发网络的整体密度第74-75页
    4.2 网络密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第75-77页
        4.2.1 提升网络密度对技术创新的正面作用第75-76页
        4.2.2 过高网络密度对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第76页
        4.2.3 网络密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假设第76-77页
    4.3 网络中心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第77-79页
        4.3.1 网络中心性对技术创新的正面效应第77-78页
        4.3.2 网络中心性对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第78-79页
        4.3.3 网络中心性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假设第79页
    4.4 网络的集聚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第79-81页
        4.4.1 网络聚集对技术创新的正面作用第79-80页
        4.4.2 网络聚集对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第80页
        4.4.3 网络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假设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仿真研究第82-97页
    5.1 基于Agent建模在协作研发网络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第82-88页
        5.1.1 协作研发网络的复杂性来源第82-83页
        5.1.2 协作研发网络的复杂适应性分析第83-87页
        5.1.3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与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关系第87-88页
    5.2 基于Agent的协作研发网络知识增长模型第88-91页
        5.2.1 搜索规则第89-90页
        5.2.2 扩散规则第90页
        5.2.3 溢出规则第90页
        5.2.4 创新规则第90-91页
    5.3 模型的仿真分析第91-96页
        5.3.1 模型的仿真流程第91-92页
        5.3.2 仿真软件的选择第92-93页
        5.3.3 模型仿真界面第93页
        5.3.4 模拟实验与仿真结果第93-94页
        5.3.5 仿真结果分析第94-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协作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演化分析第97-109页
    6.1 数据来源与收集第97-98页
        6.1.1 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第97页
        6.1.2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第97-98页
    6.2 协作研发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第98-102页
        6.2.1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的简介第98页
        6.2.2 联合申请专利在协作研发网络构建中的应用第98-100页
        6.2.3 协作研发网络的构建过程第100-101页
        6.2.4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演化统计第101-102页
    6.3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结构演化分析第102-108页
        6.3.1 网络规模稳步增长第102-103页
        6.3.2 协作研发网络越来越密集第103-104页
        6.3.3 网络核心逐步形成第104-105页
        6.3.4 网络合作集中度稳步下降第105-106页
        6.3.5 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分析第106-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7章 协作研发网络网络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第109-127页
    7.1 模型构建第109-112页
        7.1.1 协整理论与方法第109-110页
        7.1.2 协整方程构建第110-112页
    7.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第112-115页
        7.2.1 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测度第112-113页
        7.2.2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第113-114页
        7.2.3 数据来源第114-115页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15-121页
        7.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115-116页
        7.3.2 协作研发网络网络密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协整检验第116-118页
        7.3.3 协作研发网络网络中心性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协整检验第118-120页
        7.3.4 网络的集聚效应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第120-121页
    7.4 实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21-125页
        7.4.1 协作研发网络网络结构演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第121-122页
        7.4.2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第122-123页
        7.4.3 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第123-124页
        7.4.4 企业层面的管理建议第124-125页
    7.5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27-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附录A 协作研发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仿真界面与程序第152-167页
附录B 基于Agent的协作研发网络知识增长模型的程序第167-179页
附录C 汽车产业历年协作研发网络拓扑结构图第179-189页
附录D 随机网络构建界面与程序第189-192页
附录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92-194页
附录F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柑橘砧木耐缺硼胁迫能力差异的分子机理研究
下一篇:推力轴承三维热弹流润滑性能及其振动噪声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