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2.1 相关研究第14-21页
        1.2.2 专题研究第21-24页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24-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论文结构第25-2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2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2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理论分析第28-52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28-37页
        2.1.1 复杂性科学理论第28-30页
        2.1.2 自组织理论第30-33页
        2.1.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第33-37页
    2.2 重要概念界定第37-42页
        2.2.1 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民工第37-39页
        2.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第39-42页
    2.3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构成与内涵第42-46页
        2.3.1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构成第42-46页
        2.3.2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内涵第46页
    2.4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特征与环境第46-51页
        2.4.1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特征第46-48页
        2.4.2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环境第48-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状态分析第52-86页
    3.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演变第52-65页
        3.1.1 建国后无序转移阶段(1949~1977年)第52-54页
        3.1.2 改革开放后无序转移阶段(1978~1999年)第54-58页
        3.1.3 21世纪后有序转移启动阶段(2000年以后至今)第58-65页
    3.2 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状态变量分析第65-84页
        3.2.1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第65-71页
        3.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质量第71-76页
        3.2.3 农业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第76-84页
    3.3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4章 中国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状态分析第86-104页
    4.1 城市子系统状态分析第86-89页
        4.1.1 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第86-88页
        4.1.2 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第88-89页
    4.2 农村子系统状态分析第89-91页
        4.2.1 中国农村发展历程第89页
        4.2.2 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第89-91页
    4.3 城市子系统与农村子系统重要状态变量协同分析第91-95页
        4.3.1 城市子系统农业剩余劳动力承载潜力分析第91-93页
        4.3.2 农村子系统农业资源容纳劳动力能力分析第93-94页
        4.3.3 两个状态变量协同性分析第94-95页
    4.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子系统的影响分析第95-103页
        4.4.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子系统的正面影响第96-102页
        4.4.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子系统的负面影响第102-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5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分析第104-130页
    5.1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机理第104-108页
        5.1.1 协同、自组织与涌现第104-105页
        5.1.2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的协同、自组织与涌现第105-108页
    5.2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评价思路与评价内容第108-109页
        5.2.1 评价思路第108页
        5.2.2 评价内容第108-109页
    5.3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第109-111页
        5.3.1 评价模型第109-111页
        5.3.2 评价标准第111页
    5.4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第111-118页
        5.4.1 指标初选第112-113页
        5.4.2 指标分组与筛选第113-118页
    5.5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评价第118-122页
        5.5.1 计算序参量贡献值第118-121页
        5.5.2 确定序参量权重第121-122页
        5.5.3 计算系统有序度和协同度第122页
    5.6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特征分析第122-128页
        5.6.1 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与城市子系统有序度变化特征分析第123-125页
        5.6.2 农业剩余劳动力子系统与农村子系统有序度变化特征分析第125-127页
        5.6.3 城市子系统与农村子系统有序度变化特征分析第127页
        5.6.4 有序转移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变化特征分析第127-128页
    5.7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6章 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经验借鉴第130-146页
    6.1 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第130-137页
        6.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第130-134页
        6.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调控经验借鉴第134-137页
    6.2 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验第137-140页
        6.2.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第137-139页
        6.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调控经验借鉴第139-140页
    6.3 发展中国家教训第140-142页
        6.3.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第140-141页
        6.3.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调控教训借鉴第141-142页
    6.4 经验借鉴第142-144页
    6.5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7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调控研究第146-165页
    7.1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调控机理第146-149页
        7.1.1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调控方式第146-148页
        7.1.2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调控对象与主体第148-149页
    7.2 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不协调的主要矛盾分析第149-158页
        7.2.1 城市子系统与农村子系统之间协同不协调是最突出的矛盾第149-156页
        7.2.2 城市子系统与农村子系统之间协同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分析第156-158页
    7.3 基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协同调控研究第158-163页
        7.3.1 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有序转移系统内部的自组织第159页
        7.3.2 施控主体的调控应以服务为主,维护有序转移系统内部个体权益第159-161页
        7.3.3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有序转移系统整体协调目标第161-163页
    7.4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65-167页
    8.1 主要结论第165-166页
    8.2 研究展望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3页
附表第173-17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DNaseI超敏感位点及野生大麦适应性进化研究
下一篇:血管内皮细胞和α-磷酸三钙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