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交通组织绕行影响分析及综合效益评价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外单向交通研究与实施概况 | 第13-14页 |
| ·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实施概况 | 第13-14页 |
| ·国内单向交通研究与实施概况 | 第14-16页 |
| ·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实施概况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对象和目标 | 第16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第2章 单向交通组织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 ·单向交通定义与分类 | 第19-20页 |
| ·单向交通定义 | 第19页 |
| ·单向交通分类 | 第19-20页 |
| ·单向交通实施条件及局限 | 第20-21页 |
| ·实施条件 | 第20-21页 |
| ·操作局限性 | 第21页 |
| ·单向交通实施利弊分析 | 第21-26页 |
| ·优势分析 | 第21-23页 |
| ·劣势分析 | 第23-24页 |
| ·优劣势转化 | 第24-26页 |
| 第3章 单向交通绕行影响分析 | 第26-34页 |
| ·影响范围 | 第26-27页 |
| ·绕行距离 | 第27-28页 |
| ·绕行交通量的估算 | 第28-30页 |
| ·本向交通量的估算 | 第30-31页 |
| ·绕行成本效益分析 | 第31-34页 |
| ·通行效益的提升 | 第32页 |
| ·绕行成本的增加 | 第32页 |
| ·成本效益基础分析 | 第32-33页 |
| ·绕行成本效益模型 | 第33-34页 |
| 第4章 单向交通组织综合效益评价 | 第34-47页 |
| ·现有评价方法综述 | 第34-36页 |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 ·模拟评价方法 | 第35页 |
| ·网络优化方法 | 第35-36页 |
| ·评价原则和标准 | 第36-37页 |
| ·评价原则 | 第36页 |
| ·评价标准 | 第36页 |
| ·评价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7-41页 |
| ·局部网络效益 | 第37-39页 |
| ·出行者绕行损失 | 第39-40页 |
| ·环境影响 | 第40-41页 |
| ·单向交通综合效益评价 | 第41-45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1-43页 |
| ·绕行成本效益模型标定 | 第43页 |
| ·方案可行性判别 | 第43-45页 |
| ·单向交通组织影响分级 | 第45-47页 |
| 第5章 单向交通组织综合效益提升 | 第47-54页 |
| ·综合效益提升思路 | 第47页 |
| ·适用条件判定 | 第47-48页 |
| ·可行性判定及影响分级 | 第48-49页 |
| ·影响方案预期效果原因 | 第49-50页 |
| ·空间矛盾转移 | 第49页 |
| ·时间效益不足 | 第49-50页 |
| ·方案改善措施 | 第50-54页 |
| ·相关路段饱和度限制 | 第50-51页 |
| ·避免绕行路径单一 | 第51页 |
| ·出行量与绕行路径关联 | 第51-52页 |
| ·VMS设施均衡信息 | 第52页 |
| ·其他措施 | 第52-54页 |
| 第6章 成都市单向交通组织实例 | 第54-64页 |
| ·新光路片区基本情况及单向交通组织方案 | 第54-56页 |
| ·方案实施综合效益评价 | 第56-61页 |
| ·数据同趋势化及标准化 | 第56-58页 |
| ·主成分选取及意义解释 | 第58-59页 |
| ·绕行成本效益模型 | 第59-60页 |
| ·方案可行性判定 | 第60-61页 |
| ·方案影响级别 | 第61页 |
| ·方案优化措施 | 第61-64页 |
| ·影响实施效果原因 | 第61-62页 |
| ·方案改善措施 | 第62-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