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形状记忆合金的基本特性 | 第11-14页 |
1.2.1 形状记忆效应 | 第11-12页 |
1.2.2 超弹性效应 | 第12-13页 |
1.2.3 阻尼特性 | 第13页 |
1.2.4 电阻特性 | 第13-14页 |
1.2.5 其他特性 | 第14页 |
1.3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3.1 SMA 隔振装置 | 第14-16页 |
1.3.2 SMA 驱动装置(主动控制器) | 第16-17页 |
1.3.3 SMA 耗能减振装置 | 第17-23页 |
1.3.3.1 SMA 自复位耗能装置 | 第17-20页 |
1.3.3.2 SMA 被动拉索 | 第20-21页 |
1.3.3.3 复合型 SMA 阻尼器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构造及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2.2.1 SMA-摩擦型阻尼器的构造 | 第25-26页 |
2.2.2 SMA-摩擦型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3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 | 第27-29页 |
2.4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的理论模型 | 第29-36页 |
2.4.1 SMA 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29-32页 |
2.4.1.1 SMA 分段线性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2.4.1.2 基于 OpenSees 的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30-32页 |
2.4.2 “SMA-摩擦”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32-34页 |
2.4.2.1 “SMA-摩擦”分段线性本构模型 | 第32页 |
2.4.2.2 基于 OpenSees 的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32-34页 |
2.4.3 理论模型 | 第34页 |
2.4.4 数值模拟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8页 |
3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对框架结构的振动控制 | 第38-5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对对称框架结构的振动控制分析 | 第39-47页 |
3.2.1 模型概况 | 第39-41页 |
3.2.1.1 框架模型 | 第39页 |
3.2.1.2 恢复力模型 | 第39-40页 |
3.2.1.3 地震波的输入 | 第40页 |
3.2.1.4 阻尼器及结构响应参数 | 第40-41页 |
3.2.2 小震作用下计算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2.2.1 计算内容 | 第41页 |
3.2.2.2 小震作用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43页 |
3.2.3 大震作用下计算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3.2.3.1 不同摩擦片起滑位移下计算及分析 | 第43-45页 |
3.2.3.2 不同最大摩擦力下计算及分析 | 第45-47页 |
3.3 SMA-摩擦复合型阻尼器对偏心框架结构的振动控制分析 | 第47-55页 |
3.3.1 模型概况 | 第47-48页 |
3.3.1.1 框架模型 | 第47-48页 |
3.3.1.2 阻尼器及结构响应参数 | 第48页 |
3.3.2 计算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3.3.2.1 小震作用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3.3.2.2 大震作用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SMA-摩擦复合阻尼器减震体系的优化设计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对称 SMA-摩擦复合阻尼器减震框架的优化设计 | 第56-63页 |
4.2.1 模型概况 | 第57-58页 |
4.2.1.1 对称框架模型 | 第57页 |
4.2.1.2 阻尼器及结构响应参数 | 第57-58页 |
4.2.1.3 地震波的输入 | 第58页 |
4.2.2 计算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4.2.2.1 计算内容 | 第58-59页 |
4.2.2.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4.3 偏心 SMA-摩擦复合阻尼器减震框架的优化设计 | 第63-69页 |
4.3.1 模型概况 | 第64页 |
4.3.2 计算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4.3.2.1 计算内容 | 第64-65页 |
4.3.2.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