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产品形态与结构的关联性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关联性设计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工程机械设计的发展现状及水平 | 第13-15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及水平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及水平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及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15-17页 |
2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与结构的分析 | 第17-30页 |
2.1 产品形态与产品结构的概念 | 第17-19页 |
2.1.1 产品形态的认知 | 第17-18页 |
2.1.2 产品结构的认知 | 第18-19页 |
2.2 产品形态与产品结构的特性 | 第19-27页 |
2.2.1 产品形态的特征 | 第20-23页 |
2.2.2 产品结构的特征 | 第23-27页 |
2.3 产品形态与结构的设计原则 | 第27-30页 |
2.3.1 产品形态的设计要求 | 第28页 |
2.3.2 产品结构的设计要求 | 第28-30页 |
3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与结构的关联性设计理论 | 第30-44页 |
3.1 产品关联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3.1.1 明确关联性设计的对象 | 第30-31页 |
3.1.2 发掘关联性设计的方式 | 第31-33页 |
3.2 产品形态设计引导结构设计创新 | 第33-37页 |
3.2.1 造型元素变化改变结构构成 | 第33-34页 |
3.2.2 体面形态分割调整构件组合 | 第34-35页 |
3.2.3 新理念的引入推动结构创新 | 第35-37页 |
3.3 产品结构设计规范形态设计实施 | 第37-41页 |
3.3.1 工程力学要求约束形态造型 | 第37-38页 |
3.3.2 部件精准配合促使形态严谨 | 第38-40页 |
3.3.3 标准化设计修正形态偏差 | 第40-41页 |
3.4 产品关联性设计的作用 | 第41-44页 |
3.4.1 提升产品的设计品质 | 第42页 |
3.4.2 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率 | 第42-44页 |
4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与结构的关联性设计方法 | 第44-60页 |
4.1 产品形态设计以结构尺寸为基准 | 第44-48页 |
4.1.1 不可变部分严格匹配 | 第44-46页 |
4.1.2 可调整部分基本匹配 | 第46-47页 |
4.1.3 自由部分创新改变 | 第47-48页 |
4.2 产品形态设计以部件配合度为参照 | 第48-52页 |
4.2.1 高配合度部分严谨设计 | 第49-50页 |
4.2.2 一般配合度部分规范设计 | 第50-51页 |
4.2.3 低配合度部分优化设计 | 第51-52页 |
4.3 产品结构设计以实现形态表现为目标 | 第52-56页 |
4.3.1 创新设计满足特征性形态 | 第53-54页 |
4.3.2 改良设计满足一般性形态 | 第54-55页 |
4.3.3 微调设计实现细节性形态 | 第55-56页 |
4.4 产品结构设计以适应形态变化为要求 | 第56-60页 |
4.4.1 调整结构组成满足整体造型 | 第56-57页 |
4.4.2 改变部件组合适应局部调整 | 第57-58页 |
4.4.3 以新部件设计满足特殊变化 | 第58-60页 |
5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与结构的关联性设计验证 | 第60-77页 |
5.1 产品设计案例概述 | 第60页 |
5.2 产品形态与结构关联性设计方法验证 | 第60-73页 |
5.2.1 调整形态尺寸满足结构要求 | 第60-64页 |
5.2.2 把握形态精度适应结构特点 | 第64-67页 |
5.2.3 改变结构设计实现形态表现 | 第67-70页 |
5.2.4 转变架构组成适应形态变化 | 第70-73页 |
5.3 验证结论 | 第73-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