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 第8-10页 |
(一) 预算控制和“三公消费”治理的关系 | 第8-9页 |
(二) 本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第二章 我国“三公消费”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 第10-18页 |
一、“三公消费”的界定 | 第10页 |
二、我国“三公消费”的治理历程 | 第10-12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三公消费”公开现状 | 第12-15页 |
(一) 省级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公开情况 | 第13-14页 |
(二) 地市级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公开情况 | 第14-15页 |
(三) 县、乡(镇)级政府“三公消费”公开情况 | 第15页 |
四、我国地方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一) 缺乏统一标准,水平参差不齐 | 第15-16页 |
(二) 消极应对公开,形式大于内容 | 第16页 |
(三) 报告内容笼统,缺乏解释说明 | 第16-17页 |
(四) 法律法规模糊,问责机制缺失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政府预算控制理论 | 第18-23页 |
一、预算控制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政府预算控制的理论背景 | 第19-21页 |
(一) 基于公共契约理论的预算控制 | 第19-20页 |
(二)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预算控制 | 第20-21页 |
三、政府预算控制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政府预算周期内的“三公消费”控制功能分析 | 第23-39页 |
一、预算编制阶段的“三公消费”控制功能分析 | 第23-29页 |
(一) 编制内容控制 | 第23-26页 |
(二) 编制程序控制 | 第26-27页 |
(三) 标准定额控制 | 第27-29页 |
二、预算审批阶段的“三公消费”控制功能分析 | 第29-32页 |
(一) 审批程序控制 | 第30-31页 |
(二) 审批内容控制 | 第31页 |
(三) 透明度控制 | 第31-32页 |
三、预算执行阶段的“三公消费”控制功能分析 | 第32-36页 |
(一) 纪律制度控制 | 第33页 |
(二) 预算拨款控制 | 第33-34页 |
(三) 执行监督控制 | 第34-36页 |
(四) 公务员伦理控制 | 第36页 |
四、决算和评价阶段的“三公消费”控制功能分析 | 第36-38页 |
(一) 人大监督 | 第36-37页 |
(二) 审计监督 | 第37页 |
(三) 绩效评价 | 第37-3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控制功能的缺陷 | 第39-44页 |
一、预算编制阶段 | 第39-40页 |
(一) “三公经费”预算表格笼统,不能真实反映真实消费水平 | 第39页 |
(二) “三公经费”编制定额标准不尽完善且执行不力 | 第39-40页 |
二、预算审批阶段 | 第40-41页 |
(一) 报送人大审核的预算草案中“三公消费”信息寥寥 | 第40页 |
(二) 缺乏专业审核,审核流于形式 | 第40页 |
(三) “三公经费”预算透明度低下 | 第40-41页 |
三、预算执行阶段 | 第41-42页 |
(一) “三公消费”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 第41页 |
(二) “三公消费”执行缺乏有效监督,现有监督执行不力 | 第41-42页 |
(三) 部分执行人员责任意识缺失 | 第42页 |
四、决算和评价阶段 | 第42-43页 |
(一) 人大监督流于形式 | 第42-43页 |
(二) 绩效评价缺失 | 第43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规范和治理我国地方政府“三公消费”问题的建议 | 第44-50页 |
一、完善定额标准体系,规范“三公经费”预算编制 | 第44-45页 |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违规惩处力度 | 第45-46页 |
三、加强对政府部门“三公消费”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 第46-48页 |
四、建立透明、严格的“三公消费”公开机制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