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负载型催化剂存在下的渣油加氢改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重质油加工工艺 | 第10-16页 |
1.2.1 工艺类型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主要的沸腾床渣油加氢工艺 | 第11-16页 |
1.3 渣油中的杂原子 | 第16-20页 |
1.3.1 硫 | 第16-17页 |
1.3.2 氮 | 第17-18页 |
1.3.3 镍、钒 | 第18-20页 |
1.4 渣油加氢催化剂 | 第20-21页 |
1.4.1 新型渣油加氢催化剂 | 第20-21页 |
1.4.2 非负载型催化剂 | 第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30页 |
2.1 渣油加氢反应 | 第22-25页 |
2.1.1 加氢反应及控制系统 | 第22页 |
2.1.2 裂化气回收系统 | 第22-23页 |
2.1.3 催化剂分离回收系统 | 第23-24页 |
2.1.4 减压蒸馏系统 | 第24-25页 |
2.2 原料和产物分析及产率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2.1 原料和产物性质分析 | 第25页 |
2.2.2 气体产率分析 | 第25页 |
2.2.3 焦炭产率分析 | 第25-26页 |
2.2.4 馏分油产率分析 | 第26页 |
2.3 实验内容及方案 | 第26-30页 |
2.3.1 原料 | 第26页 |
2.3.2 催化剂 | 第26-27页 |
2.3.3 实验流程 | 第27-29页 |
2.3.4 实验内容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的制备与选择 | 第30-40页 |
3.1 粘结剂类型 | 第30-33页 |
3.1.1 催化剂组成及表征 | 第30-31页 |
3.1.2 减渣加氢改质实验 | 第31-33页 |
3.2 活性金属含量 | 第33-36页 |
3.2.1 催化剂组成及表征 | 第33页 |
3.2.2 减渣加氢改质实验 | 第33-36页 |
3.3 金属组分类型 | 第36-39页 |
3.3.1 催化剂组成及表征 | 第36-37页 |
3.3.2 减渣加氢改质实验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非负载型催化剂对渣油加氢改质的研究 | 第40-62页 |
4.1 反应温度的考察 | 第40-43页 |
4.2 反应氢初压的考察 | 第43-45页 |
4.3 反应时间的考察 | 第45-47页 |
4.4 催化剂加入量的考察 | 第47-49页 |
4.5 催化剂颗粒度的考察 | 第49-52页 |
4.6 催化剂预硫化方式的考察 | 第52-54页 |
4.7 催化剂使用次数的考察 | 第54-57页 |
4.8 减渣转化率与生焦率的关系 | 第57-58页 |
4.9 器壁结焦条件的讨论 | 第58-60页 |
4.10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不同减渣原料的加氢改质性能 | 第62-70页 |
5.1 原料性质 | 第62-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5.2.1 原料馏程转化结果 | 第63-66页 |
5.2.2 原料杂原子脱除结果 | 第66-67页 |
5.2.3 加氢产物减渣馏分的性质 | 第67-68页 |
5.3 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