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5-49页 |
第一节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概念界定 | 第16-22页 |
一、小说及文言小说 | 第16-19页 |
二、文言小说诗化特征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综述 | 第22-44页 |
一、古朴感受期(1897 年前) | 第23-27页 |
二、自觉论述期(1897 年至1980 年) | 第27-31页 |
三、深入研究期(1981 年至今) | 第31-44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44-49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44-4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47-49页 |
第一章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探源 | 第49-103页 |
第一节 《诗经》和《楚辞》:中国抒情传统的确立 | 第49-70页 |
一、中国式的抒情方法:“赋、比、兴”和象征 | 第49-54页 |
二、中国式的抒情精神:“诗言志”与“发愤以抒情” | 第54-56页 |
三、《诗经》《楚辞》的诗化叙事 | 第56-70页 |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对小说诗化特征的影响 | 第70-90页 |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小说特质 | 第71-78页 |
二、先秦诸子散文对小说诗化特征的影响 | 第78-90页 |
第三节 早期史传文学:中国诗化叙事传统的确立 | 第90-103页 |
一、《尚书》和《逸周书》 | 第91-94页 |
二、《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 第94-99页 |
三、《史记》 | 第99-103页 |
第二章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 | 第103-156页 |
第一节 唐前文言小说诗化特征概观 | 第103-111页 |
一、唐前文言小说中穿插的诗歌 | 第103-107页 |
二、唐前文言小说中的骈文、韵文 | 第107-109页 |
三、唐前文言小说散文语言的诗化特点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唐五代文言小说诗化特征概观 | 第111-123页 |
一、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穿插的诗歌 | 第112-117页 |
二、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的骈文、韵文 | 第117-121页 |
三、唐五代文言小说中散文的诗化特点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宋元文言小说诗化特征概观 | 第123-136页 |
一、宋元文言小说中穿插的诗歌 | 第124-131页 |
二、宋元文言小说中的骈文、韵文、散文 | 第131-136页 |
第四节 明清文言小说诗化特征概观 | 第136-156页 |
一、宋元文言小说中穿插的诗歌 | 第137-142页 |
二、明清文言小说中的骈文 | 第142-144页 |
三、明清文言小说中散文的诗化特征 | 第144-148页 |
四、明清文言小说中的诗人情怀 | 第148-156页 |
第三章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功能 | 第156-188页 |
第一节 叙事功能 | 第156-163页 |
一、预叙 | 第156-158页 |
二、顺叙 | 第158-160页 |
三、复叙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描写功能 | 第163-176页 |
一、人物描写 | 第164-173页 |
二、场景描写 | 第173-176页 |
第三节 抒情功能 | 第176-183页 |
一、诗赋骈文的抒情功能 | 第176-179页 |
二、散文的抒情功能 | 第179-183页 |
第四节 议论功能 | 第183-188页 |
第四章 文言小说三要素的诗化倾向 | 第188-215页 |
第一节 诗化的故事情节 | 第188-197页 |
一、故事情节的弱化与抒情性的加强 | 第188-191页 |
二、叙事内容的片段性 | 第191-193页 |
三、叙事节奏的变异性 | 第193-195页 |
四、比喻、象征等间接性的叙事手法 | 第195-197页 |
第二节 诗化的人物形象 | 第197-210页 |
一、通论——永恒的人物形象:“才子”、“佳人” | 第197-202页 |
二、例论——《世说新语》、《游仙窟》人物形象诗化特征分析 | 第202-210页 |
第三节 诗化的环境描写 | 第210-215页 |
第五章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 第215-266页 |
第一节 诗教代代传 | 第215-237页 |
一、《诗经》与诗歌教育的实用性、审美性 | 第215-221页 |
二、诗歌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有机结合 | 第221-227页 |
三、成功的诗教课本体系 | 第227-237页 |
第二节 文体诗为尊 | 第237-249页 |
一、诗歌地位与小说地位的对比 | 第237-241页 |
二、历代统治者对诗歌的大力提倡和对小说的禁毁 | 第241-246页 |
三、历代诗歌对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影响 | 第246-249页 |
第三节 文言诗性化 | 第249-258页 |
一、汉语的诗化特征 | 第249-254页 |
二、文言文的诗化特征 | 第254-258页 |
第四节 诗性世界观 | 第258-266页 |
一、“不可言”的“道”与诗性思维 | 第259-263页 |
二、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化特征 | 第263-266页 |
结语 | 第266-2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7-279页 |
致谢 | 第279-2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