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石油筛管割缝的种类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1 石油筛管割缝简介 | 第11-13页 |
1.2.2 石油筛管割缝的作用 | 第13-14页 |
1.3 视觉测量系统概述及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1.3.1 视觉测量系统概述 | 第14-15页 |
1.3.2 筛管割缝检测方法综述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割缝缺陷在线检测系统 | 第18-29页 |
2.1 检测系统原理 | 第18-22页 |
2.1.1 检测方案设计 | 第18-22页 |
2.1.2 检测系统误差分析 | 第22页 |
2.2 系统组件选型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光源照明系统的选型分析 | 第22-24页 |
2.2.2 高速相机选型分析 | 第24-25页 |
2.2.3 相机卡具设计分析 | 第25页 |
2.2.4 同步 I/O 数据板卡选型分析 | 第25-26页 |
2.3 基于机器视觉割缝检测的分析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多 Z 轴相机标定方法 | 第29-37页 |
3.1 摄像机标定技术分类 | 第29-30页 |
3.2 摄像机标定的数学模型 | 第30-33页 |
3.2.1 坐标系定义 | 第30页 |
3.2.2 理想成像模型 | 第30-32页 |
3.2.3 径向畸变影响下的畸变模型 | 第32-33页 |
3.2.4 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共同影响下的畸变模型 | 第33页 |
3.3 圆标定板的亚像素级圆心提取 | 第33-35页 |
3.3.1 亚像素级圆心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 第33页 |
3.3.2 亚像素级圆心提取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4 多 Z 轴相机标定法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亚像素级割缝边缘提取算法 | 第37-48页 |
4.1 割缝图像的采集 | 第37-38页 |
4.2 割缝图像的预处理 | 第38-41页 |
4.2.1 图像预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 第38页 |
4.2.2 图像预处理的算法原理分析 | 第38-39页 |
4.2.3 基于 sobel 算法的图像预处理 | 第39-41页 |
4.3 亚像素边缘提取 | 第41-45页 |
4.3.1 亚像素级边缘提取的算法概况 | 第41页 |
4.3.2 基于重心法的亚像素级边缘提取原理分析 | 第41-45页 |
4.4 割缝亚像素级边缘提取的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4.1 图像预处理的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4.2 割缝的亚像素边缘提取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5 割缝缺陷分类 | 第46-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灭点的图像透视投影校正 | 第48-54页 |
5.1 图像畸变的种类和分析 | 第48-49页 |
5.1.1 图像畸变的种类论述 | 第48页 |
5.1.2 图像透视畸变的原理 | 第48-49页 |
5.2 基于灭点的透视投影校正的原理分析 | 第49-52页 |
5.3 灭点校正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基于 I/O 采集板的图像采集同步 | 第54-57页 |
6.1 I/O 板的工作原理 | 第54-55页 |
6.2 同步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第55页 |
6.3 同步的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