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单桩沉降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14-16页 |
1.2.2 群桩沉降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9-22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第2章 群桩基础沉降理论研究 | 第22-39页 |
2.1 沉降计算机理 | 第22-24页 |
2.1.1 Boussinesq解计算附加应力 | 第22-23页 |
2.1.2 Mindlin解计算附加应力 | 第23-24页 |
2.2 国内现行规范计算方法 | 第24-30页 |
2.2.1 应变控制法相关规范 | 第24-28页 |
2.2.2 应力控制法相关规范 | 第28-30页 |
2.3 国外相关规范计算方法 | 第30-38页 |
2.3.1 美国AASHTO-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 | 第30-34页 |
2.3.2 迈克尔·汤姆林森和约翰·伍德沃德方法 | 第34-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试验工点沉降现场试验研究 | 第39-57页 |
3.1 试验工点现场概况 | 第39页 |
3.2 单点沉降计与液位沉降计联合监测原理 | 第39-41页 |
3.3 工点现场试验研究 | 第41-51页 |
3.3.1 各试验工点地质情况 | 第41-45页 |
3.3.2 桩基结构形式及荷载情况 | 第45-46页 |
3.3.3 试验元器件埋设情况 | 第46-51页 |
3.4 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 第51-55页 |
3.4.1 压缩层厚度标准 | 第51页 |
3.4.2 DK124工点 | 第51-53页 |
3.4.3 DK152工点 | 第53-54页 |
3.4.4 DK240工点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现行规范沉降计算对比研究 | 第57-76页 |
4.1 压缩模量随深度修正 | 第57-64页 |
4.2 各工点“应力控制法”压缩层厚度计算 | 第64-70页 |
4.2.1 DK124工点 | 第68页 |
4.2.2 DK152工点 | 第68-69页 |
4.2.3 DK240工点 | 第69-70页 |
4.3 各工点“应变控制法”压缩层厚度计算 | 第70-73页 |
4.3.1 DK124工点 | 第70-71页 |
4.3.2 DK152工点 | 第71-72页 |
4.3.3 DK240工点 | 第72-73页 |
4.4 各工点沉降计算结果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承台-桩基-耦合模式 | 第76-88页 |
5.1 承台—桩基耦合模式 | 第76-82页 |
5.1.1 承台荷载分担 | 第77-78页 |
5.1.2 桩基荷载分担 | 第78-79页 |
5.1.3 地基系数确定 | 第79-80页 |
5.1.4 桩侧摩阻力扩散 | 第80-82页 |
5.2 各工点沉降计算过程 | 第82-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95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