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工程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2 学术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工程概况 | 第22-34页 |
2.1 四川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 第22-24页 |
2.1.1 四川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2.1.2 四川省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 第23-24页 |
2.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病害处治措施 | 第24-26页 |
2.2.1 铣刨罩面技术 | 第24页 |
2.2.2 就地热再生技术 | 第24-25页 |
2.2.3 微表处技术 | 第25页 |
2.2.4 超薄磨耗层技术 | 第25页 |
2.2.5 沥青罩面 | 第25-26页 |
2.2.6 沥再生技术 | 第26页 |
2.3 相关规范、法令及费用定额概况 | 第26-33页 |
2.3.1 相关技术法规 | 第26-30页 |
2.3.2 相关定额的法律法规 | 第30-31页 |
2.3.3 定额及费用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费用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研究 | 第34-44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3.2 层次分析法 | 第34-40页 |
3.2.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 第35-36页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6-38页 |
3.2.3 一致性检验 | 第38-39页 |
3.2.4 底层指标权重合成 | 第39-40页 |
3.3 模糊评判法 | 第40-42页 |
3.3.1 建立评语集 | 第41页 |
3.3.2 建立因素集 | 第41页 |
3.3.3 构建模糊矩阵 | 第41-42页 |
3.3.4 各层权重计算 | 第42页 |
3.3.5 模糊评判计算 | 第42页 |
3.3.6 评价结果归一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费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4-57页 |
4.1 建立原则及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4.1.1 建立原则 | 第44-45页 |
4.1.2 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4.2 指标初选及测验 | 第46-48页 |
4.2.1 指标初选 | 第47页 |
4.2.2 指标测验 | 第47-48页 |
4.3 构建总体框架 | 第48-50页 |
4.4 确定指标体系 | 第50-56页 |
4.4.1 工程情况评价子体系 | 第51-52页 |
4.4.2 小修养护评价子体系 | 第52-53页 |
4.4.3 自然因素评价子体系 | 第53-54页 |
4.4.4 经济因素评价子体系 | 第54页 |
4.4.5 总评价体系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典型案例分析 | 第57-68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7-59页 |
5.2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5.2.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第59-62页 |
5.2.2 模糊评价 | 第62-63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63页 |
5.3 关键技术措施 | 第63-66页 |
5.3.1 局部破碎点挖补处理 | 第63-64页 |
5.3.2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 | 第64-65页 |
5.3.3 热拌沥青混凝土罩面 | 第65-66页 |
5.4 效果及效益分析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