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可转位浅孔钻简介 | 第8-10页 |
| ·浅孔钻产生的背景 | 第8页 |
| ·浅孔钻的结构形式与用途 | 第8-10页 |
| ·有限元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10-11页 |
| ·有限元法的特点 | 第11-12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2 可转位浅孔钻模型的建立 | 第14-25页 |
| ·SolidWorks 简介 | 第14-17页 |
| ·可转位浅孔钻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17页 |
| ·可转位潜孔钻 SolidWorks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7-25页 |
| ·可转位潜孔钻刀片WCUX050308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 ·刀体的三维建模 | 第19-22页 |
| ·可转位浅孔钻装配体的三维建模 | 第22-25页 |
| 3 基于有限元的可转位浅孔钻钻削理论分析 | 第25-44页 |
| ·CAE 软件介绍 | 第25-27页 |
| ·CAE 的应用 | 第25-26页 |
| ·引入CAE 的优势 | 第26-27页 |
| ·CAE 软件的种类 | 第27页 |
| ·ANSYS 简介 | 第27-29页 |
| ·ANSYS 的发展 | 第28页 |
| ·ANSYS 的功能 | 第28-29页 |
| ·浅孔钻钻削加工中基于有限元的理论支持 | 第29-33页 |
| ·材料非线性-塑性 | 第29-30页 |
| ·几何非线性 | 第30-31页 |
| ·接触非线性 | 第31-33页 |
| ·浅孔钻钻削仿真的有限元数学模型 | 第33-43页 |
| ·三维实体单元的刚度矩阵 | 第33-38页 |
| ·三维实体单元的载荷矩阵 | 第38-39页 |
| ·浅孔钻和工件实体单元的位移函数 | 第39-42页 |
| ·屈服准则 | 第42-43页 |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3-44页 |
| 4 浅孔钻的ANSYS 有限元钻削仿真 | 第44-83页 |
| ·前处理阶段 | 第45-70页 |
| ·输入Parasolid 实体集合 | 第45-48页 |
| ·对输入模型进行修改 | 第48-50页 |
| ·定义单元类型 | 第50-54页 |
| ·定义材料性能参数 | 第54-57页 |
| ·划分网格 | 第57-59页 |
| ·建立接触 | 第59-67页 |
| ·设置边界条件 | 第67-70页 |
| ·求解阶段 | 第70-72页 |
| ·后处理阶段 | 第72-83页 |
| ·后处理简介 | 第72-73页 |
| ·将数据结果读入数据库 | 第73-83页 |
| 5. 可转位浅孔钻结构优化 | 第83-86页 |
| ·两种不同结构可转位浅孔钻实验结果对比 | 第83-85页 |
| ·可转位浅孔钻结构优化 | 第85-8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 附录A 最小势能原理 | 第88-89页 |
| 附录B 接触刚度 | 第89-90页 |
| 附录C 边界条件 | 第90-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