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江南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 | 第13-17页 |
2.1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的艺术价值 | 第13-14页 |
2.1.1 精神价值 | 第13页 |
2.1.2 审美价值 | 第13-14页 |
2.2 江南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 | 第14-17页 |
2.2.1 文化价值 | 第14-15页 |
2.2.2 物质价值 | 第15-16页 |
2.2.3 精神价值 | 第16页 |
2.2.4 审美价值 | 第16-17页 |
3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融合 | 第17-26页 |
3.1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交融的发展史 | 第17-20页 |
3.1.1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7页 |
3.1.2 隋唐时期 | 第17-18页 |
3.1.3 宋元时期 | 第18-19页 |
3.1.4 明清时期 | 第19-20页 |
3.2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同一性 | 第20-26页 |
3.2.1 画家亦造园家 | 第20-22页 |
3.2.2 画论亦园论 | 第22-23页 |
3.2.3 画境亦园境 | 第23-24页 |
3.2.4 画情亦园情 | 第24-26页 |
4 由中国传统山水画构成元素分析其对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 | 第26-34页 |
4.1 叠山置石 | 第26-29页 |
4.1.1 “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 第26页 |
4.1.2 皴法与叠山 | 第26-28页 |
4.1.3 山石画法与置石 | 第28页 |
4.1.4 审美原则 | 第28-29页 |
4.2 理水 | 第29-30页 |
4.2.1 师法自然 | 第29页 |
4.2.2 开合、聚散变化 | 第29-30页 |
4.3 植物 | 第30-32页 |
4.3.1 宾主秩序 | 第30-31页 |
4.3.2 对比统一 | 第31页 |
4.3.3 孤植和丛植 | 第31-32页 |
4.4 建筑 | 第32-34页 |
4.4.1 贵在位置精在体宜 | 第32-33页 |
4.4.2 门、窗可充当“画框” | 第33-34页 |
5 由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手法分析其对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 | 第34-44页 |
5.1 立意 | 第34页 |
5.2 散点透视步移景异 | 第34-36页 |
5.3 “三层”“三远”增加景深 | 第36-37页 |
5.4 虚实与留白 | 第37-39页 |
5.5 藏露与含蓄 | 第39-40页 |
5.6 疏密相间 | 第40-41页 |
5.7 以小寓大 | 第41-42页 |
5.8 取舍 | 第42-44页 |
6 案例分析——由谢赫“六法”探究拙政园的造园艺术 | 第44-50页 |
6.1 谢赫“六法”与拙政园概况 | 第44-45页 |
6.1.1 谢赫“六法”概况 | 第44页 |
6.1.2 拙政园概况 | 第44-45页 |
6.2 由谢赫“六法”探究拙政园的造园艺术 | 第45-49页 |
6.2.1 气韵生动 | 第45-46页 |
6.2.2 骨法用笔 | 第46页 |
6.2.3 应物象形 | 第46-47页 |
6.2.4 随类赋彩 | 第47页 |
6.2.5 经营位置 | 第47-48页 |
6.2.6 传移模写 | 第48-49页 |
6.3 小结 | 第49-50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7.1 结论 | 第50-51页 |
7.2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1:文人画家与造园 | 第56-59页 |
附录 2:画论与园论年代表 | 第59-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