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目的 | 第15-16页 |
1.1.3 意义 | 第16页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6-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2 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8页 |
2.1 总体规划 | 第30-35页 |
2.1.1 布局方式 | 第30-31页 |
2.1.2 建设规模 | 第31-33页 |
2.1.3 分期建设 | 第33-34页 |
2.1.4 入口分流 | 第34-35页 |
2.1.5 小结 | 第35页 |
2.2 平面布局 | 第35-40页 |
2.2.1 功能排布 | 第35-37页 |
2.2.2 功能模块之间的衔接组合 | 第37-38页 |
2.2.3 公共空间 | 第38-39页 |
2.2.4 科室单元 | 第39-40页 |
2.2.5 小结 | 第40页 |
2.3 交通流线 | 第40-46页 |
2.3.1 水平交通流线 | 第41-42页 |
2.3.2 垂直交通流线 | 第42-43页 |
2.3.3 交通枢纽 | 第43-44页 |
2.3.4 门诊就医流程 | 第44-46页 |
2.3.5 小结 | 第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8-64页 |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8-50页 |
3.1.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8-49页 |
3.1.2 层次分析法优点 | 第49-50页 |
3.2 评价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50-52页 |
3.2.1 评价范围 | 第50-51页 |
3.2.2 评价标准 | 第51页 |
3.2.3 评价层次结构 | 第51-52页 |
3.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2-59页 |
3.3.1 计算软件的确定 | 第52-53页 |
3.3.2 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数据的采集 | 第53-56页 |
3.3.3 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 | 第56-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4页 |
4 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64-88页 |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64页 |
4.2 评价对象基本情况 | 第64-78页 |
4.3 计算方法 | 第78页 |
4.4 评价分析 | 第78-86页 |
4.4.1 总体规划分析 | 第78-80页 |
4.4.2 平面布局分析 | 第80-83页 |
4.4.3 交通流线分析 | 第83-85页 |
4.4.4 小结 | 第85-86页 |
4.5 评价结论 | 第86-88页 |
5 提高大型医院门诊楼综合效率的设计策略 | 第88-120页 |
5.1 总体规划的效率设计策略 | 第88-96页 |
5.1.1 集约化布局 | 第88-91页 |
5.1.2 规模的控制 | 第91-93页 |
5.1.3 分期建设有序 | 第93-94页 |
5.1.4 入口合理分流 | 第94-96页 |
5.2 建筑单体的效率设计策略 | 第96-118页 |
5.2.1 功能组合优化 | 第96-101页 |
5.2.2 科室单元平面形式合适 | 第101-107页 |
5.2.3 针对效率的公共空间处理 | 第107-110页 |
5.2.4 交通流线梳理 | 第110-11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0-123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附录 | 第130-131页 |
A. 医院建筑改扩建综合效率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表: | 第130-13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