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历史文化名村活态遗产保护研究--以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城镇化速度加快第10页
        1.1.2 传统文化回归第10页
        1.1.3 学术探索日趋多样化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保护与研究第11-15页
        1.2.1 欧洲相关保护研究第11-12页
        1.2.2 日本相关保护研究第12-13页
        1.2.3 国内相关保护研究第13-14页
        1.2.4 国内关于活态遗产研究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6-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 工作框架第17页
    1.6 小结第17-19页
2.活态遗产理论阐述第19-32页
    2.1 活态遗产相关概念第19-21页
        2.1.1 活态遗产第19-20页
        2.1.2 活态性第20页
        2.1.3 活态文化第20页
        2.1.4 活态保护第20页
        2.1.5 活态传承第20-21页
    2.2 活态遗产理论的启发第21页
    2.3 活态遗产组成第21-24页
        2.3.1 文化线路遗产第21-22页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2-23页
        2.3.3 历史城镇、村落第23页
        2.3.4 生产性景观遗产第23-24页
    2.4 影响活态遗产保护的要素第24-27页
        2.4.1 人的要素第24-25页
        2.4.2 物质要素第25页
        2.4.3 非物质要素第25-26页
        2.4.4 保障机制第26-27页
    2.5 活态遗产评价第27-29页
        2.5.1 活态遗产评价理论第27-28页
        2.5.2 活态遗产现状评价方法第28页
        2.5.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第28-29页
    2.6 活态遗产保护第29-31页
        2.6.1 活态遗产保护原则第29-30页
        2.6.2 活态遗产保护内容第30-31页
    2.7 小结第31-32页
3.冉庄历史文化名村现状及分析第32-38页
    3.1 冉庄概况第32-33页
        3.1.1 村庄概况第32页
        3.1.2 冉庄历史第32页
        3.1.3 人口、经济概况第32-33页
        3.1.4 旅游概况第33页
    3.2 冉庄村现状分析第33-35页
        3.2.1 总体风貌现状第33-34页
        3.2.2 现状建筑统计分析第34-35页
        3.2.3 地道及工事统计第35页
    3.3 冉庄历史文化名村价值分析第35-36页
        3.3.1 光辉的地道战红色历史第35-36页
        3.3.2 较完整的村庄空间格局第36页
        3.3.3 独特的建筑构造与装饰第36页
    3.4 冉庄村保护现状问题第36-37页
        3.4.1 风貌破坏趋于严重第36页
        3.4.2 空心化和建筑损毁严重第36-37页
    3.5 小结第37-38页
4.冉庄历史文化名村活态评价第38-53页
    4.1 冉庄活态遗产评价因子遴选第38-44页
        4.1.1 人的要素评价因子遴选第38-39页
        4.1.2 物质要素评价因子遴选第39-41页
        4.1.3 非物质要素评价因子遴选第41-43页
        4.1.4 保障机制评价因子遴选第43-44页
    4.2 冉庄村活态遗产评价第44-52页
        4.2.1 评价指标框架构建第44-45页
        4.2.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第45-48页
        4.2.3 冉庄活态遗产保护现状模糊综合评价第48-52页
    4.3 小结第52-53页
5 冉庄活态遗产保护第53-66页
    5.1 保护原则和思路第53页
        5.1.1 保护原则第53页
        5.1.2 保护思路第53页
    5.2 总体保护结构第53页
    5.3 整体风貌保护第53-55页
        5.3.1 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第54-55页
        5.3.2 建设控制地带风貌保护第55页
        5.3.3 风貌协调区风貌保护第55页
    5.4 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第55-60页
        5.4.1 建筑保护与修复第56-58页
        5.4.2 特色院落整治第58-59页
        5.4.3 工事保护规划第59页
        5.4.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第59-60页
    5.5 非物质保护第60-61页
        5.5.1 地道战文化保护第60页
        5.5.2 哈哈腔保护第60-61页
        5.5.3 其他形式文化第61页
    5.6 旅游规划第61-63页
        5.6.1 旅游现状第61页
        5.6.2 旅游开发思路第61页
        5.6.3 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第61-62页
        5.6.4 旅游营销与策划第62-63页
    5.7 保障机制第63-64页
        5.7.1 加强制度和机构建设第63页
        5.7.2 落实保护规划实施第63-64页
        5.7.3 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第64页
        5.7.4 保护与开发并举第64页
    5.8 小结第64-66页
6.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7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