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 第13页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多Agent理论应用于航空电子系统的相关理论 | 第16-34页 |
2.1 航空电子工业发展趋势 | 第16-20页 |
2.1.1 航空工业发展和将来 | 第16-18页 |
2.1.2 航空电子产品的组成和作用 | 第18-19页 |
2.1.3 航空电子复杂性体现 | 第19-20页 |
2.2 Agent和多Agent系统 | 第20-28页 |
2.2.1 Agent | 第20-21页 |
2.2.2 Agent的基本结构 | 第21-24页 |
2.2.3 多Agent系统 | 第24-25页 |
2.2.4 多Agent系统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间的区别 | 第25-28页 |
2.3 常用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2.3.1 常用系统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3.2 Agent系统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2.4 在航空电子系统中的典型应用 | 第30-33页 |
2.4.1 多Agent系统的适用情况 | 第30-32页 |
2.4.2 多智能系统及其应用 | 第32页 |
2.4.3 一些典型应用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仿真CNS系统需求分析 | 第34-43页 |
3.1 系统目标 | 第34页 |
3.1.1 简介 | 第34页 |
3.1.2 用户 | 第34页 |
3.2 系统架构 | 第34-36页 |
3.2.1 操作人员 | 第34-35页 |
3.2.2 系统关系 | 第35-36页 |
3.3 操作概念 | 第36-39页 |
3.4 功能 | 第39-41页 |
3.4.1 功能需求 | 第39页 |
3.4.2 功能设计 | 第39-41页 |
3.5 组成 | 第41-42页 |
3.6 接口 | 第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仿真CNS系统设计 | 第43-54页 |
4.0 概述 | 第43页 |
4.1 系统拓扑 | 第43-44页 |
4.2 硬件设计 | 第44-46页 |
4.2.1 航电模拟器 | 第44页 |
4.2.2 地面激励器 | 第44-45页 |
4.2.3 仿真CNS系统 | 第45-46页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第46-49页 |
4.3.1 系统配置项划分 | 第46-47页 |
4.3.2 软件系统基本框架 | 第47-48页 |
4.3.3 仿真CNS系统软件配置项间的组成关系 | 第48-49页 |
4.4 通信机制设计 | 第49-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4-82页 |
5.1 概述 | 第54页 |
5.2 Agent设计 | 第54-66页 |
5.2.1 环境设计 | 第54页 |
5.2.2 接口设计 | 第54-56页 |
5.2.3 类设计 | 第56-66页 |
5.3 MAS设计 | 第66-74页 |
5.3.1 外部数据流图 | 第66-67页 |
5.3.2 功能Agent设计 | 第67-73页 |
5.3.3 系统集成 | 第73-74页 |
5.4 系统运行结果及测试分析 | 第74-81页 |
5.4.1 运行结果 | 第74-76页 |
5.4.2 巡航阶段对飞管调谐指令的响应 | 第76-77页 |
5.4.3 无线电调谐单元手动调谐过程 | 第77-78页 |
5.4.4 异地飞行着陆自主着陆过程 | 第78-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