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斜拉桥概述 | 第8页 |
1.2 斜拉桥的发展与历史 | 第8-11页 |
1.2.1 斜拉桥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第8-9页 |
1.2.2 斜拉桥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 第9-11页 |
1.3 斜拉桥索梁锚固区的结构分类 | 第11-13页 |
1.4 国内外对斜拉桥索梁锚固区的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工程背景及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1.5.1 本文的工程背景 | 第14-15页 |
1.5.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页 |
1.5.3 本文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 第15-16页 |
1.6 计算依据及基础资料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斜拉桥索梁锚固区应力分析 | 第17-51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本文研究斜拉桥的钢锚箱分类 | 第17-18页 |
2.3 钢锚箱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加载方案 | 第18-20页 |
2.4 设计荷载作用下7种类型钢锚箱的受力分析 | 第20-21页 |
2.5 M1型钢锚箱各板件应力结果分析 | 第21-28页 |
2.5.1 基本参数及材料特性 | 第21-22页 |
2.5.2 应力分析 | 第22-28页 |
2.6 钢锚箱板件参数分析 | 第28-49页 |
2.6.1 承压板厚度 | 第29-31页 |
2.6.2 锚固板厚度 | 第31-34页 |
2.6.3 腹板厚度 | 第34-36页 |
2.6.4 钢锚箱内侧加劲肋厚度 | 第36-39页 |
2.6.5 钢箱梁内小横隔板厚度 | 第39-41页 |
2.6.6 钢锚箱承压板倒角 | 第41-43页 |
2.6.7 加劲侧板孔洞高度 | 第43-45页 |
2.6.8 加劲侧板孔洞长度变化 | 第45-47页 |
2.6.9 锚固板外侧加劲肋削坡尺寸变化 | 第47-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钢锚箱锚垫板和承压板非线性接触分析 | 第51-67页 |
3.1 概述 | 第51页 |
3.2 计算理论 | 第51-54页 |
3.2.1 等效板厚法 | 第51-53页 |
3.2.2 非线性接触单元法 | 第53-54页 |
3.3 非线性接触算法的ANSYS参数设置 | 第54-58页 |
3.3.1 接触单元Conta173关键字设置 | 第54-55页 |
3.3.2 接触单元Conta173实常数设置 | 第55-57页 |
3.3.3 接触刚度因子取值分析 | 第57-58页 |
3.4 锚垫板模拟单元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58-61页 |
3.5 等效板厚法与接触单元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61-62页 |
3.6 等效板厚法与接触单元法钢锚箱各板件应力图对比 | 第62-6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钢锚箱优化设计 | 第67-74页 |
4.1 概述 | 第67页 |
4.2 钢锚箱内侧加劲肋对整体结构应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 钢锚箱内侧加劲肋的过焊孔对各板件应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钢锚箱结构优化 | 第69-73页 |
4.4.1 优化方案 | 第69-71页 |
4.4.2 有限元模型优化设计 | 第71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