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述 | 第14-20页 |
2.1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含义及存在基础 | 第14-16页 |
2.1.1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含义 | 第14页 |
2.1.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存在基础 | 第14-16页 |
2.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17页 |
2.3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和法律性质 | 第17-18页 |
2.3.1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 | 第17页 |
2.3.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律性质 | 第17-18页 |
2.4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意义 | 第18-20页 |
2.4.1 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2 建立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事量刑的意义 | 第19-20页 |
3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国外的适用 | 第20-27页 |
3.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国外的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3.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国外的适用标准 | 第21-24页 |
3.3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国外的适用范围 | 第24-27页 |
4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3页 |
4.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4.1.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完善我国责任理论的需要 | 第28页 |
4.1.2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 | 第28-29页 |
4.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可行性 | 第29-33页 |
4.2.1 期待可能性理论思想与我国古代思想的契合 | 第29-31页 |
4.2.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体现 | 第31-33页 |
5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设立的具体构想 | 第33-44页 |
5.1 立法之完善 | 第33-34页 |
5.2 适用之标准 | 第34-35页 |
5.3 适用之范围 | 第35-37页 |
5.3.1 在刑事法律中应对亲属的范围予以限制 | 第36页 |
5.3.2 适用期待可能性的犯罪类型 | 第36页 |
5.3.3 期待可能性理论对职业的限制 | 第36-37页 |
5.4 适用之“度” | 第37-41页 |
5.4.1 起诉阶段检控机关的“度” | 第37-38页 |
5.4.2 审判阶段的“度” | 第38-41页 |
5.5 适用之程序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