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1 植物突变体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2 植物突变体的创制方法 | 第19-20页 |
1.2.1 物理诱变 | 第19-20页 |
1.2.2 化学诱变 | 第20页 |
1.2.3 T-DNA插入诱变 | 第20页 |
1.2.4 RNA沉默 | 第20页 |
1.3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植物诱变中的应用与优势 | 第20-21页 |
1.4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21-23页 |
1.4.1 基因组学 | 第21-22页 |
1.4.2 功能基因学 | 第22页 |
1.4.3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策略 | 第22页 |
1.4.4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5.1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23页 |
1.5.2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 第23-24页 |
1.6.1 转录组学 | 第23-24页 |
1.6.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4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游离小孢子培养和~(60)CO-γ射线诱变创制大白菜突变体 | 第25-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诱变处理 | 第25页 |
2.1.3 游离小孢子培养 | 第25页 |
2.1.4 突变体鉴定 | 第25-26页 |
2.1.5 倍性鉴定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2.1 ~(60)Co-γ射线辐射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突变体筛选 | 第27-29页 |
2.2.3 突变体的特征特性 | 第29-31页 |
2.2.4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第31-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游离小孢子培养和EMS诱变创制大白菜突变体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3.1.2 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EMS诱变处理 | 第34-35页 |
3.1.3 倍性鉴定 | 第35页 |
3.1.4 突变体筛选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3.2.1 EMS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EMS对胚状体发育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EMS对小孢子再生植株生根和移栽成活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4 小孢子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第38-39页 |
3.2.5 突变体鉴定 | 第39-40页 |
3.2.6 突变体的特征特性 | 第40-43页 |
3.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精细定位结合转录组分析预测大白菜花瓣退化基因pdm | 第44-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4.1.2 花器官形态观察 | 第44页 |
4.1.3 遗传分析 | 第44页 |
4.1.4 Illumina测序 | 第44-45页 |
4.1.5 定位群体构建 | 第45页 |
4.1.6 DNA提取及PCR | 第45页 |
4.1.7 SSR和Indel标记设计与开发 | 第45页 |
4.1.8 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45-46页 |
4.1.9 候选基因预测 | 第46页 |
4.1.10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2.1 突变体pdm花器官形态 | 第46-47页 |
4.2.2 突变体pdm遗传特性 | 第47-48页 |
4.2.3 花瓣退化突变基因pdm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发与鉴定 | 第48-50页 |
4.2.4 花瓣退化突变基因pdm精细定位 | 第50-51页 |
4.2.5 花瓣退化突变基因pdm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51-53页 |
4.3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大白菜生育迟缓突变体drm生理特性及转录组分析 | 第55-7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5.1.2 遗传分析 | 第55页 |
5.1.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55页 |
5.1.4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5.1.5 光合参数测定 | 第56页 |
5.1.6 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6页 |
5.1.7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56页 |
5.1.8 RNA提取 | 第56-57页 |
5.1.9 cDNA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 第57页 |
5.1.10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57页 |
5.1.11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功能富集分析 | 第57-58页 |
5.1.12 SNPs确定 | 第58页 |
5.1.13 qRT-PCR分析 | 第58-5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5.2.1 突变体drm形态特征 | 第59页 |
5.2.2 突变体drm遗传特性 | 第59-60页 |
5.2.3 突变体drm农艺性状 | 第60-61页 |
5.2.4 突变体drm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61页 |
5.2.5 突变体drm光合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5.2.6 突变体drm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62页 |
5.2.7 突变体drm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62-63页 |
5.2.8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63-64页 |
5.2.9 SNPs鉴定 | 第64-65页 |
5.2.10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5-66页 |
5.2.11 与叶绿素降解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66页 |
5.2.1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66-68页 |
5.2.13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68-69页 |
5.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大白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的转录组分析 | 第70-8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6.1.1 植物材料 | 第70页 |
6.1.2 遗传分析 | 第70页 |
6.1.3 形态学观察 | 第70-71页 |
6.1.4 RNA提取 | 第71页 |
6.1.5 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 第71页 |
6.1.6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71页 |
6.1.7 差异基因表达评定 | 第71页 |
6.1.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71页 |
6.1.9 qRT-PCR分析 | 第71-7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4页 |
6.2.1 突变体fsm花器官形态 | 第72页 |
6.2.2 突变体fsm遗传特性 | 第72-73页 |
6.2.3 突变体fsm的雌性不育性状表现 | 第73-74页 |
6.2.4 突变体fsm花粉活力观察 | 第74页 |
6.2.5 突变体fsm的子房和胚珠发育 | 第74-75页 |
6.2.6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75-78页 |
6.2.7 新转录本和SNPs鉴定 | 第78页 |
6.2.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78-79页 |
6.2.9 与雌蕊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79-80页 |
6.2.10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 | 第80-82页 |
6.2.11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82-84页 |
6.3 小结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附录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