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8-19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1-47页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进展 | 第21-40页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21-22页 |
2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22-34页 |
2.1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6页 |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 第26-33页 |
2.2.1 自拟方治疗 | 第26-30页 |
2.2.2 辨证分型治疗 | 第30-32页 |
2.2.3 针灸及针药联合治疗 | 第32-33页 |
2.3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证候及胃镜像关系的研究 | 第33-34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综述二 慢性胃炎胃镜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40-47页 |
1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像的关系 | 第40-43页 |
2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第43页 |
3 慢性胃炎患者舌象与胃镜像的关系 | 第43-44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二部分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思辨特点 | 第47-77页 |
1 补益脾胃以固本 | 第47-48页 |
2 病证双辨,尤重舌脉 | 第48-53页 |
3 注重调和肝脾,擅用“和法” | 第53-55页 |
4 治中焦如衡,“衡法”为要 | 第55-58页 |
5 疑难病多从络病论治 | 第58-63页 |
6 重视微观辨证 | 第63-64页 |
7 “治未病”思想贯彻始终 | 第64-67页 |
8 部分脾胃病诊治经验举隅 | 第67-75页 |
9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三部分 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研究 | 第77-99页 |
一、姚乃礼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 | 第77-88页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特点 | 第77-81页 |
1.1 脾胃虚损是CAG的发病之本 | 第78页 |
1.2 胃络瘀阻是CAG致病的关键条件 | 第78-79页 |
1.3 毒损胃络是CAG发展为PLGC的重要因素 | 第79页 |
1.4 小结 | 第79-81页 |
2 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 第81-88页 |
2.1 补益脾胃以固本 | 第81-82页 |
2.2 活血通络以祛邪 | 第82页 |
2.3 解毒散结以防变 | 第82-83页 |
2.4 小结 | 第83-84页 |
2.5 验案举隅 | 第84-88页 |
二、“健脾通络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 第88-97页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88-92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8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88-90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90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90页 |
1.5 病例来源 | 第90页 |
1.6 治疗方案 | 第90-91页 |
1.7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91-92页 |
1.8 统计学处理 | 第92页 |
2 研究结果 | 第92-95页 |
3 讨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四部分 慢性胃炎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属性研究 | 第99-129页 |
一、姚乃礼教授结合胃镜像微观辨治慢性胃炎经验 | 第99-106页 |
1 从四方面辨析慢性胃炎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属性 | 第100-104页 |
1.1 胃黏膜像 | 第100-101页 |
1.2 胃粘液像 | 第101-102页 |
1.3 胃动力像 | 第102-103页 |
1.4 胃增生像 | 第103-104页 |
2 小结 | 第104-106页 |
二、1167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像中医证候属性的临床研究 | 第106-127页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6-109页 |
1.1 研究内容 | 第10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06-108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08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08-109页 |
1.5 病例来源 | 第109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09页 |
2 研究结果 | 第109-121页 |
2.1 一般情况 | 第109-111页 |
2.2 胃黏膜像情况 | 第111-121页 |
3 讨论 | 第121-127页 |
3.1 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像与证型的关系 | 第121-125页 |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小结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个人简历 | 第133-135页 |
附录1 | 第135-153页 |
附录2 | 第153-155页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第15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