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中北坡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33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13页
    1.2 碳酸盐岩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27页
        1.2.1 微生物碳酸盐岩受到关注第13-19页
        1.2.2 中-深埋藏溶蚀作用受到质疑第19-21页
        1.2.3 白云石化作用研究不断深入第21-26页
        1.2.4 塔中北坡地区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第27-29页
        1.3.1 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9-30页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第30-33页
        1.5.1 主要工作量第30-31页
        1.5.2 创新点第31-33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33-47页
    2.1 大地构造背景第33-36页
        2.1.1 构造概况第33-34页
        2.1.2 构造运动特征第34-36页
    2.2 区域地质概况第36-38页
        2.2.1 构造单元第36-37页
        2.2.2 区域构造格局第37-38页
    2.3 研究区断裂特征第38-41页
        2.3.1 区域断裂分级第38页
        2.3.2 断裂类型及期次第38-39页
        2.3.3 不同期次断裂叠加与断裂分段性第39-41页
    2.4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第41-47页
        2.4.1 生物地层特征第41-43页
        2.4.2 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第43-47页
第3章 岩石学及沉积特征第47-83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47-66页
        3.1.1 岩石类型第47-60页
        3.1.2 岩石类型分布第60-63页
        3.1.3 岩石类型组合第63-66页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66-72页
        3.2.1 局限台地第67-68页
        3.2.2 开阔台地第68-70页
        3.2.3 台地边缘第70页
        3.2.4 台缘斜坡第70-71页
        3.2.5 陆棚第71-72页
    3.3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72-77页
        3.3.1 单井沉积相剖面特征第72-76页
        3.3.2 连井沉积相剖面特征第76-77页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第77-83页
第4章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第83-99页
    4.1 成岩作用第83-96页
        4.1.1 泥晶化作用第83页
        4.1.2 胶结作用第83-86页
        4.1.3 白云石化作用第86-91页
        4.1.4 去云化作用第91页
        4.1.5 压实、压溶作用第91-92页
        4.1.6 热液溶蚀及硅化作用第92-96页
    4.2 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第96-99页
第5章 储层特征第99-129页
    5.1 储集空间类型第99-109页
        5.1.1 孔隙第99-102页
        5.1.2 裂缝第102-104页
        5.1.3 溶洞第104-105页
        5.1.4 取心段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分布第105-109页
    5.2 储层物性第109-115页
        5.2.1 鹰山组下段实测物性第109-111页
        5.2.2 鹰山组上段实测物性第111-113页
        5.2.3 一间房组实测物性第113-115页
    5.3 储层类型划分第115-129页
        5.3.1 鹰山组下段储层类型第115-117页
        5.3.2 鹰山组上段储层类型第117-121页
        5.3.3 一间房组储层类型第121-123页
        5.3.4 储层连井对比第123-127页
        5.3.5 储集空间组合平面展布第127-129页
第6章 储层成因机理第129-161页
    6.1 构造断裂控制的(硅化)热液型储层成因机理第129-148页
        6.1.1 充填物地化特征第129-144页
        6.1.2 断裂性质及其对储层的控制第144-146页
        6.1.3 储层成因机制第146-148页
    6.2 与大气水溶蚀作用有关的储层成因机理第148-153页
        6.2.1 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的识别标志第148-151页
        6.2.2 发育规律及作用机制第151-153页
    6.3 与白云石化作用有关的储层成因机理第153-161页
        6.3.1 孔隙结构与白云石化的关系第154-155页
        6.3.2 储层成因机制第155-161页
第7章 有利储层发育区带预测第161-164页
    7.1 石油地质条件评述第161页
    7.2 有利储层发育区带预测第161-164页
结论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成气输送床甲烷化催化剂与工艺研究
下一篇: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民间金融规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