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一) 温州"跑路"风波 | 第15页 |
(二) 洞头6亿标会崩盘事件 | 第15-16页 |
二、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一) 国内外有关民间金融内涵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 民间金融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19-20页 |
(三) 我国民间金融的现状 | 第20-26页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三) 研究难点 | 第29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9-32页 |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9页 |
(二) 研究观点的创新 | 第29-30页 |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32-65页 |
一、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 第32-58页 |
(一) 广东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 第32-39页 |
(二) 浙江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 第39-50页 |
(三) 江西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 第50-55页 |
(四) 其他地区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 第55-58页 |
二、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58-65页 |
(一)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 第59-61页 |
(二) 民间借贷缺乏监管 | 第61-65页 |
第三章 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民间金融 | 第65-89页 |
一、民间金融规制基础理论 | 第65-68页 |
(一) 市场均衡理论 | 第65页 |
(二) 负外部性理论 | 第65-66页 |
(三) 公共利益理论 | 第66-67页 |
(四) 金融发展理论 | 第67-68页 |
二、金融发展理论内涵 | 第68-70页 |
三、民间金融所处的新环境 | 第70-74页 |
(一) 民间金融"非法化—合法化—法制化"的观念演变 | 第70-71页 |
(二) "自由+公平+服务+合作"理念的树立 | 第71-73页 |
(三) 开放、多元的金融市场的建立 | 第73-74页 |
四、民间金融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 第74-77页 |
(一) "隐蔽性"逐渐向"阳光化"过渡 | 第74-75页 |
(二) "无序性"向"规范化"过渡 | 第75-76页 |
(三) "民间金融压抑"向"与正规金融联结发展"过渡 | 第76-77页 |
五、金融新环境对民间金融的挑战 | 第77-79页 |
(一) 民间金融所处法律环境的困境 | 第77-78页 |
(二) 金融市场对民间金融的挑战 | 第78-79页 |
六、金融发展理论的适用:民法、经济法、刑法的匹配 | 第79-89页 |
(一) 民法的适用 | 第82-83页 |
(二) 经济法的适用 | 第83-84页 |
(三) 刑法的适用 | 第84-89页 |
第四章 浙粤赣民间金融改革成效及经验借鉴 | 第89-107页 |
一、浙粤赣民间金融改革成效 | 第89-101页 |
(一) 广州民间金融改革成效 | 第89-92页 |
(二) 浙江民间金融改革成效 | 第92-97页 |
(三) 江西民间金融改革成效 | 第97-101页 |
二、浙粤赣民间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 第101-107页 |
(一) 多管齐下的监管模式 | 第102-103页 |
(二) 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服务平台 | 第103-104页 |
(三) 完善民间金融组织体系 | 第104-105页 |
(四) 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民间金融规制工具的优化及发展对策 | 第107-137页 |
一、民间金融规制工具的优化 | 第107-128页 |
(一) 多渠道的金融市场准入 | 第107-112页 |
(二) 市场化、差异化的民间借贷利率限制 | 第112-121页 |
(三) 多元化的征信机制 | 第121-124页 |
(四) 公平化的税收制度 | 第124-128页 |
二、民间金融发展对策的完善 | 第128-137页 |
(一) 民间金融规制法制体系的完善 | 第128-132页 |
(二) 增强区域性金融服务的聚集效应 | 第132-134页 |
(三) 民间资本主导的地方金融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 第134-137页 |
结语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