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3.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2 棕(褐)地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2.1 棕(褐)地概念研究 | 第20页 |
1.3.2.2 棕(褐)地成因研究 | 第20-21页 |
1.3.2.3 棕(褐)地再利用研究 | 第21-22页 |
1.3.3 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6-36页 |
2.1 棕(褐)地概念界定与比较 | 第26-27页 |
2.1.1 棕(褐)地 | 第26页 |
2.1.2 污染场地 | 第26-27页 |
2.1.3 废弃地 | 第27页 |
2.2 生态风险评价 | 第27-28页 |
2.2.1 生态风险 | 第27页 |
2.2.2 风险源 | 第27-28页 |
2.2.3 风险受体 | 第28页 |
2.2.4 生态风险评价 | 第28页 |
2.3 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特点 | 第28-29页 |
2.4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第29-36页 |
2.4.1 美国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第30页 |
2.4.2 澳大利亚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第30-32页 |
2.4.3 欧洲国家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第32-33页 |
2.4.4 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第33-36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污染评价 | 第36-5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6-37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36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36页 |
3.1.3 贵溪冶炼厂周边概况 | 第36-37页 |
3.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7-39页 |
3.2.1 样点采集 | 第37-38页 |
3.2.2 样点数据预处理 | 第38页 |
3.2.3 空间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3 地统计学理论和空间插值方法 | 第39-41页 |
3.4 贵溪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1-44页 |
3.4.1 土壤重金属总体状况分析 | 第41-42页 |
3.4.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 第42-44页 |
3.5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4-58页 |
3.5.1 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3.5.2 内梅罗指数法 | 第45-46页 |
3.5.3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 | 第46-48页 |
3.5.4 贵溪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 | 第48-58页 |
3.5.4.1 贵溪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3.5.4.2 贵溪冶炼厂周边单项重金属污染分布 | 第49-53页 |
3.5.4.3 贵溪冶炼厂周边重金属综合污染分布 | 第53-58页 |
第4章 贵溪冶炼厂周边生态风险变化研究 | 第58-78页 |
4.1 风险源识别 | 第58页 |
4.2 风险受体识别 | 第58-59页 |
4.3 贵溪冶炼厂周边生态风险评价 | 第59-69页 |
4.3.1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第59-60页 |
4.3.2 贵溪冶炼厂周边生态风险变化 | 第60-69页 |
4.3.2.1 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3.2.2 生态风险评价空间分析 | 第61-69页 |
4.4 贵溪冶炼厂周边生态脆弱性评价 | 第69-73页 |
4.4.1 生态脆弱度评价指标 | 第69-71页 |
4.4.2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71-73页 |
4.5 贵溪冶炼厂周边生态风险变化综合分析 | 第73-77页 |
4.5.1 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的生态风险统计分析 | 第73-75页 |
4.5.2 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的生态风险空间分析 | 第75-77页 |
4.6 不确定性分析 | 第77-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创新与不足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