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水文学论文--海洋动力学论文--潮汐论文

基于高低潮数据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潮汐理论、方法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GIS在感潮河段和海洋模式中的应用研究第19-20页
        1.2.3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第20-21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1-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1.5 论文组织第25-26页
第2章 感潮河段水位调和分析方法第26-40页
    2.1 感潮河段及其水文特征第26-27页
        2.1.1 感潮河段第26页
        2.1.2 水位第26页
        2.1.3 流量第26-27页
    2.2 潮汐基本概念第27-30页
        2.2.1 潮汐第27-28页
        2.2.2 潮汐的类型第28-29页
        2.2.3 高潮和低潮第29页
        2.2.4 涨潮和落潮第29页
        2.2.5 大潮和小潮第29-30页
    2.3 潮汐预报方法第30-39页
        2.3.1 相应水位法第30-31页
        2.3.2 水动力学法第31-32页
        2.3.3 天文潮调和分析第32-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高低潮数据的潮位插值方法研究第40-51页
    3.1 现有插值方法介绍第40-42页
    3.2 三角波插值第42-46页
        3.2.1 插值原理第42-43页
        3.2.2 方法应用第43-46页
    3.3 正弦波插值第46-49页
        3.3.1 插值原理第46-47页
        3.3.2 方法应用第47-49页
    3.4 基于高低潮数据调和分析方法思路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基于权重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第51-85页
    4.1 基本思想第51-52页
    4.2 权重计算第52-53页
    4.3 涨落潮差计算第53-54页
    4.4 权重与潮差关系式第54-68页
        4.4.1 三角波插值第54-64页
        4.4.2 正弦波插值第64-68页
    4.5 方程求解第68-70页
    4.6 两种插值方法权重调和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第70-78页
        4.6.1 三角波插值第71-74页
        4.6.2 正弦波插值第74-78页
    4.7 水位预报结果校正方法第78-84页
        4.7.1 基本思想第78-80页
        4.7.2 校正后的调和常数第80-81页
        4.7.3 校正后结果验证第81-84页
    4.8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感潮河段水位预报模型第85-112页
    5.1 基本思想第85-87页
    5.2 方程的求解推导第87-92页
    5.3 感潮河段水位预报模型验证第92-103页
        5.3.1 三角波插值第93-98页
        5.3.2 正弦波插值第98-103页
    5.4 水位预报结果校正第103-106页
        5.4.1 校正后调和常数第103-104页
        5.4.2 校正后结果验证第104-106页
    5.5 基于GIS的长江感潮河段水位预报系统第106-111页
        5.5.1 系统的总体设计第106-107页
        5.5.2 系统数据库设计第107-108页
        5.5.3 长江感潮河段水位预报系统第108-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12-113页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崩滑堵江灾害链成灾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的棕(褐)地区域生态风险变化研究--以江西贵溪冶炼厂周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