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 第11页 |
2、杜威的教育理论 | 第11页 |
3、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2、观察法 | 第12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4、访谈法 | 第12-13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标准及意义 | 第14-18页 |
(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 第14-15页 |
1、教学目标的达成 | 第14-15页 |
2、学生思维的训练 | 第15页 |
3、学习兴趣的激发 | 第15页 |
4、课堂氛围的调节 | 第15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的意义 | 第15-18页 |
1、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 第15-16页 |
2、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 第16页 |
3、有利于激发学生上课兴趣 | 第16-17页 |
4、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 第17-18页 |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8-23页 |
(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存在“无关”提问 | 第18页 |
2、提问缺乏艺术性 | 第18-19页 |
3、提问缺乏逻辑性 | 第19页 |
4、提问缺乏层次性 | 第19-20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1、职业归属感的缺失 | 第20页 |
2、专业素养不够高 | 第20-21页 |
3、学情掌握不够全面 | 第21页 |
4、课堂氛围不够和谐 | 第21页 |
5、问题设计缺乏目的性 | 第21-23页 |
三、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 第23-36页 |
(一) 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 第23-31页 |
1、导入提问策略 | 第23-25页 |
2、讲授提问策略 | 第25-28页 |
3、小结提问策略 | 第28-31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注意事项 | 第31-36页 |
1、提问要从课堂的整体出发,注重系统性 | 第31-32页 |
2、提问要参照学生具体学情,注重适度性 | 第32-33页 |
3、提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重层次性 | 第33页 |
4、提问的数量和难易比例要适中,注重结构性 | 第33-34页 |
5、教师提问要善于“随机应变”,注重灵活性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1 | 第40-42页 |
附录2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