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ZigBee和GPRS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 第16-26页 |
2.1 Zig Bee概述 | 第16-19页 |
2.1.1 Zig Bee技术特点及应用 | 第16-17页 |
2.1.2 Zig Bee网络拓扑结构 | 第17-18页 |
2.1.3 堰塞体监测系统拓扑结构选择 | 第18-19页 |
2.2 几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的比较 | 第19-21页 |
2.3 GPRS通信技术 | 第21-23页 |
2.3.1 GPRS通信技术的优点 | 第21-22页 |
2.3.2 AT指令 | 第22-23页 |
2.4 堰塞体监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23-25页 |
2.4.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2.4.2 系统结构组成 | 第24页 |
2.4.3 系统特点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26-41页 |
3.1 硬件设计基本原则 | 第26页 |
3.2 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 | 第26-34页 |
3.2.1 无线射频模块 | 第27-29页 |
3.2.2 底板硬件设计 | 第29-34页 |
3.3 路由器节点和终端设备硬件设计 | 第34-40页 |
3.3.1 传感器模块 | 第34-39页 |
3.3.2 电源模块 | 第39-40页 |
3.3.3 其它模块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系统软件框架及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1-66页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1页 |
4.2 Zig Bee协议 | 第41-45页 |
4.2.1 802.15.4标准 | 第42-43页 |
4.2.2 Zig Bee技术规范 | 第43页 |
4.2.3 Z-Stack 2007协议栈 | 第43-45页 |
4.3 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 第45-49页 |
4.3.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45-46页 |
4.3.2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第46-47页 |
4.3.3 路由器节点程序设计 | 第47-48页 |
4.3.4 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 | 第48-49页 |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9-56页 |
4.4.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49-50页 |
4.4.2 上位机管理软件框架设计 | 第50-51页 |
4.4.3 上位机管理软件功能的实现 | 第51-56页 |
4.5 系统测试 | 第56-65页 |
4.5.1 组网测试 | 第56-61页 |
4.5.2 系统联测 | 第61-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Cluster-Tree路由算法研究与改进 | 第66-78页 |
5.1 Cluster-Tree路由算法研究进展 | 第66页 |
5.2 树路由算法 | 第66-70页 |
5.2.1 树状网络地址分配方案 | 第67-68页 |
5.2.2 Cluster-Tree路由寻址 | 第68-69页 |
5.2.3 Cluster-Tree路由算法存在的缺陷 | 第69-70页 |
5.3 改进的树路由贪婪算法ImTRGA | 第70-74页 |
5.4 实验分析与仿真验证 | 第74-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附录A Zig Bee协调器节点电路图 | 第84-85页 |
附录B Zig Bee路由节点(终端节点)电路图 | 第85-86页 |
附录C ImTRGA算法改进主要代码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