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聚合物微萃取 | 第9-16页 |
1.1.1 样品前处理技术概述 | 第9页 |
1.1.2 固相微萃取 | 第9-12页 |
1.1.2.1 纤维固相微萃取 | 第10-11页 |
1.1.2.2 管内固相微萃取 | 第11-12页 |
1.1.3 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 | 第12-16页 |
1.1.3.1 聚合物微萃取整体柱的类型 | 第12-13页 |
1.1.3.2 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的联用模式 | 第13-16页 |
1.1.3.3 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在线联用仪器 | 第16页 |
1.2 毛细管电色谱 | 第16-23页 |
1.2.1 毛细管电色谱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 | 第17-18页 |
1.2.3 毛细管电色谱联用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1.2.4 安培检测及其微分离技术 | 第19-23页 |
1.2.4.1 安培检测的原理 | 第20页 |
1.2.4.2 毛细管微分离技术的安培检测方式 | 第20-22页 |
1.2.4.3 安培检测联用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离子液体及微萃取应用 | 第23-26页 |
1.3.1 离子液体简介 | 第23页 |
1.3.2 离子液体在微萃取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3.2.1 离子液体在液相微萃取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2.2 离子液体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与毛细管电色谱在线联用系统的构建 | 第29-35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安培检测仪 | 第30-32页 |
2.2.2 在线联用系统的组成装置与材料 | 第32页 |
2.3 在线联用系统的构建 | 第32-33页 |
2.4 在线联用系统的分析流程 | 第33页 |
2.5 在线联用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离子液体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与毛细管电色谱在线联用分析水中痕量酚类环境雌激素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3.2.1 仪器 | 第38页 |
3.2.2 试剂与材料 | 第38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38-39页 |
3.2.4 毛细管内壁预处理流程 | 第39页 |
3.2.5 离子液体聚合物微萃取整体柱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6 样品前处理 | 第40页 |
3.2.7 PMME-CEC-AD在线富集与分离实验 | 第40-41页 |
3.2.8 高效液相色谱对照实验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3.3.1 待测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41-43页 |
3.3.2 酚类环境雌激素的毛细管电色谱分离条件 | 第43-44页 |
3.3.3 离子液体微萃取整体柱的表征 | 第44-46页 |
3.3.3.1 微观结构 | 第44页 |
3.3.3.2 能谱分析表征 | 第44-45页 |
3.3.3.3 整体柱萃取容量 | 第45-46页 |
3.3.4 在线联用系统运行条件优化 | 第46-50页 |
3.3.4.1 上样流速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2 样品溶液pH和盐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3 洗脱液的选择 | 第48-49页 |
3.3.4.4 洗脱流速和洗脱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5 方法学考察 | 第50-53页 |
3.3.5.1 在线联用系统检测与直接进样检测对比 | 第50-51页 |
3.3.5.2 工作曲线与检测限 | 第51-52页 |
3.3.5.3 精密度 | 第52页 |
3.3.5.4 实际样品检测及回收率实验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糖肽类抗生素的离子液体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与毛细管液相色谱在线联用分析及应用 | 第55-80页 |
4.1 引言 | 第55-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2页 |
4.2.1 仪器 | 第58-59页 |
4.2.2 试剂与材料 | 第59页 |
4.2.3 溶液配制 | 第59-60页 |
4.2.4 离子液体聚合物微萃取整体柱的制备 | 第60页 |
4.2.5 饲料样品前处理 | 第60-61页 |
4.2.6 PMME-cLC-AD在线富集与分离实验 | 第61页 |
4.2.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照方法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9页 |
4.3.1 糖肽类抗生素的电化学性质 | 第62-63页 |
4.3.2 影响糖肽类抗生素色谱分离的主要因素 | 第63-66页 |
4.3.2.1 流动相组成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2.2 缓冲液pH值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2.3 缓冲液盐浓度的影响 | 第66页 |
4.3.2.4 流动相流速的影响 | 第66页 |
4.3.3 亲水型离子液体微萃取整体柱的制备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66-69页 |
4.3.3.1 离子液体功能单体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3.2 致孔剂的影响 | 第68页 |
4.3.3.3 聚合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4 亲水型离子液体微萃取整体柱的表征 | 第69-72页 |
4.3.4.1 微观结构 | 第69-70页 |
4.3.4.2 能谱分析表征 | 第70-71页 |
4.3.4.3 红外光谱表征 | 第71页 |
4.3.4.4 微萃取整体柱的萃取容量 | 第71-72页 |
4.3.4.5 微萃取整体柱的稳定性 | 第72页 |
4.3.5 糖肽类抗生素的在线联用分析条件优化 | 第72-75页 |
4.3.5.1 上样流速的影响 | 第73页 |
4.3.5.2 样品溶剂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5.3 洗脱液的选择 | 第74页 |
4.3.5.4 洗脱流速和洗脱时间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6 方法学考察 | 第75-79页 |
4.3.6.1 在线联用富集检测与直接进样检测对比 | 第75-76页 |
4.3.6.2 线性关系与检测限 | 第76-77页 |
4.3.6.3 精密度 | 第77页 |
4.3.6.4 实际样品检测及回收率 | 第77-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