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模态Lamb波的板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结构损伤识别与损伤检测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Lamb波基本理论及损伤识别方法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板中的波 | 第17-21页 |
2.2.1 弹性动力理论 | 第17-19页 |
2.2.2 Lamb波频散方程 | 第19-21页 |
2.3 频散曲线的绘制 | 第21-23页 |
2.3.1 群速度 | 第21页 |
2.3.2 频散曲线 | 第21-22页 |
2.3.3 算例 | 第22-23页 |
2.4 单模态Lamb波 | 第23页 |
2.5 椭圆定位技术 | 第23-26页 |
2.5.1 板中Lamb波的传播 | 第23-25页 |
2.5.2 椭圆定位法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第3章 单模态Lamb波传播特性数值模拟 | 第29-50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动力学显式有限元方法计算原理 | 第29页 |
3.3 板状结构建模 | 第29-34页 |
3.3.1 结构几何模型 | 第29-30页 |
3.3.2 激励信号 | 第30-32页 |
3.3.3 划分网格 | 第32页 |
3.3.4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3.5 单损伤模拟与分析 | 第33-34页 |
3.4 损伤识别 | 第34-37页 |
3.4.1 信号的Hilbert变换 | 第34-35页 |
3.4.2 损伤位于压电陶瓷片连线 | 第35-37页 |
3.5 单模态Lamb波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37-41页 |
3.5.1 对称激励与反对称激励 | 第37-41页 |
3.5.2 接收信号处理为单模态 | 第41页 |
3.6 双损伤结构损伤识别 | 第41-45页 |
3.7 损伤成像模拟 | 第45-46页 |
3.8 裂纹损伤识别 | 第46-4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单模态Lamb波损伤识别实验研究 | 第50-6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装置及方案 | 第50-51页 |
4.2.1 实验方案 | 第50-51页 |
4.2.2 压电陶瓷 | 第51页 |
4.3 激励信号 | 第51-56页 |
4.3.1 激励电压 | 第52-53页 |
4.3.2 中心频率 | 第53-56页 |
4.4 信号处理 | 第56-58页 |
4.4.1 小波变换 | 第56-57页 |
4.4.2 接收信号分析 | 第57-58页 |
4.5 模态选取与确定 | 第58-60页 |
4.5.1 接收信号的处理 | 第58-59页 |
4.5.2 激发单模态Lamb波 | 第59-60页 |
4.6 损伤识别 | 第60-63页 |
4.7 损伤对Lamb波信号的影响 | 第63-64页 |
4.8 裂纹损伤识别的实验研究 | 第64-65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