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路历史商业步行街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文献调研法 | 第16-17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7页 |
1.4.3 归纳分析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历史商业街区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 历史商业街区的本质 | 第20-21页 |
2.2.1 历史街区 | 第20-21页 |
2.2.2 商业街区 | 第21页 |
2.2.3 城市地区 | 第21页 |
2.3 历史商业街区的特点 | 第21-24页 |
2.3.1 以商业为目的 | 第21-22页 |
2.3.2 以历史为特色 | 第22-23页 |
2.3.3 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 第23-24页 |
2.4 案例分析 | 第24-27页 |
2.4.1 上海南京路 | 第24-26页 |
2.4.2 哈尔滨中央大街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历史商业街区保护与更新内容 | 第29-41页 |
3.1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 第29页 |
3.2 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 第29-31页 |
3.3 保护和更新的对象 | 第31-36页 |
3.3.1 自然环境 | 第31-32页 |
3.3.2 空间肌理 | 第32-33页 |
3.3.3 历史建筑 | 第33-34页 |
3.3.4 景观环境 | 第34-35页 |
3.3.5 城市功能 | 第35-36页 |
3.4 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 第36-39页 |
3.4.1 原真性原则 | 第36-37页 |
3.4.2 整体性原则 | 第37-38页 |
3.4.3 延续性原则 | 第38页 |
3.4.4 现代性原则 | 第38-39页 |
3.4.5 人本性原则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和平路历史商业街区调研分析 | 第41-83页 |
4.1 和平路的历史沿革 | 第41-52页 |
4.1.1 开通以前的和平路 | 第41-45页 |
4.1.2 清朝末年的和平路 | 第45-47页 |
4.1.3 民国时期的和平路 | 第47-49页 |
4.1.4 建国以后的和平路 | 第49-50页 |
4.1.5 新千年后的和平路 | 第50-52页 |
4.3 街区现状分析 | 第52-62页 |
4.3.1 空间肌理 | 第53-55页 |
4.3.2 街区风貌 | 第55-57页 |
4.3.3 道路交通 | 第57-59页 |
4.3.4 公共设施 | 第59-60页 |
4.3.5 商业结构 | 第60-62页 |
4.4 建筑现状分析 | 第62-81页 |
4.4.1 文物保护建筑 | 第62-73页 |
4.4.2 现代百货商场 | 第73-79页 |
4.4.3 小型沿街商铺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和平路保护与更新策略 | 第83-101页 |
5.1 历史风貌的保护策略 | 第83-89页 |
5.1.1 文物建筑的保护 | 第83-84页 |
5.1.2 空间肌理的保护 | 第84-85页 |
5.1.3 沿街建筑的保护 | 第85-87页 |
5.1.4 现代建筑的改造 | 第87-89页 |
5.2 街区环境的提升策略 | 第89-93页 |
5.2.1 节点空间 | 第89-90页 |
5.2.2 景观绿化 | 第90-92页 |
5.2.4 公共设施 | 第92-93页 |
5.3 街区活力的改善策略 | 第93-98页 |
5.3.1 改造和平路西入口 | 第94-95页 |
5.3.2 复兴老字号商业品牌 | 第95-96页 |
5.3.3 统筹周围的环境资源 | 第96-97页 |
5.3.4 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 第97-98页 |
5.4 街区发展的更新策略 | 第98-99页 |
5.4.1 建立合理的发展体系 | 第98页 |
5.4.2 增加公共参与力度 | 第98-99页 |
5.4.3 进行切实的文化宣传 | 第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