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毒素降解菌的筛选、降解酶的提取及其降解效果的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T-2毒素的简介 | 第17-18页 |
1.2 T-2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 T-2毒素的毒性研究 | 第18-19页 |
1.3.1 细胞毒性 | 第19页 |
1.3.2 免疫系统的毒性 | 第19页 |
1.4 T-2毒素的分离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4.1 LC及其联用技术 | 第19-20页 |
1.4.2 免疫法 | 第20-21页 |
1.4.3 GC及其联用技术 | 第21页 |
1.5 T-2毒素的降解方法 | 第21-24页 |
1.5.1 物理方法 | 第22-23页 |
1.5.2 化学方法 | 第23-24页 |
1.5.3 生物学法 | 第24页 |
1.6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4-26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T-2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6-41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2.2.1 样品来源 | 第26页 |
2.2.2 主要培养基 | 第26-27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3.1 筛选菌株 | 第29页 |
2.3.2 酶活力测定 | 第29-30页 |
2.3.3 菌株降解T-2毒素的效果 | 第30-31页 |
2.3.4 菌株的形态鉴定 | 第31页 |
2.3.5 菌株的分子学鉴定(ITS) | 第31-33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2.4.1 酶活力测定 | 第33页 |
2.4.2 菌株对T-2毒素的降解效果 | 第33-35页 |
2.4.3 形态鉴定 | 第35-36页 |
2.4.4 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2.4.5 ITS鉴定 | 第37-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降解酶的分离提取及其性质研究 | 第41-48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3.2.1 样品 | 第41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3.1 降解酶的提取 | 第43页 |
3.3.2 降解酶的分子量测定 | 第43-44页 |
3.3.3 降解酶的部分性质研究 | 第4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4.1 电泳结果 | 第44-45页 |
3.4.2 降解酶的部分性质研究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T-2毒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 第48-57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4.2.1 样品 | 第49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3.1 降解酶对T-2毒素的降解 | 第50页 |
4.3.2 T-2毒素降解效果的检测 | 第50-51页 |
4.3.3 T-2毒素降解产物的检测 | 第51页 |
4.3.4 降解酶降解效果的研究 | 第51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4.1 T-2毒素高效液相检测结果 | 第51-53页 |
4.4.2 T-2毒素气相色谱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4.4.3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