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30页 |
1、材料 | 第14-20页 |
2、实验方法 | 第20-30页 |
结果 | 第30-41页 |
1、子宫内膜癌组织BRCA1 SNPs或MSI检测结果 | 第30-34页 |
2、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RCA1 SNPs或MSI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 第34-36页 |
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RCA1 SNPs或MSI与蛋白表达的关系 | 第36-37页 |
4、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5、BRCA1单核苷酸多态性、微卫星不稳定性和临床病理因素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6、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各因素的Cox回归模型分析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8页 |
1、针对实验对象及实验方法的讨论 | 第41-44页 |
2、子宫内膜癌中BRCA1 SNPs的检测及其意义 | 第44页 |
3、子宫内膜癌中BRCA1 MSI的检测及其意义 | 第44-45页 |
4、子宫内膜癌中BRCA1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第45页 |
5、子宫内膜癌中BRCA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第45页 |
6、SNPs或MSI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7、子宫内膜癌中BRCA1微卫星不稳定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综述 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53-82页 |
1、子宫内膜癌概述 | 第53-56页 |
2、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理 | 第56-66页 |
3、乳腺癌易感基因1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研究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