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问题探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主要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2章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问题概述第15-20页
    2.1 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功能第15-16页
        2.1.1 民族精神的内涵第15页
        2.1.2 民族精神的功能第15-16页
    2.2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内容第16-19页
        2.2.1 中华民族的由来第16-17页
        2.2.2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第17-18页
        2.2.3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第18-19页
    2.3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范围的界定第19-20页
第3章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第20-26页
    3.1 调查基本情况第20页
    3.2 调查结果分析第20-22页
        3.2.1 对民族精神的认知情况第20-21页
        3.2.2 关于民族精神培育相关问题的问卷情况第21-22页
    3.3 走访座谈的情况分析第22-25页
        3.3.1 中小学生在民族精神上表现的主要问题第22-24页
        3.3.2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3.4 调查结论第25-26页
第4章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重要意义和面临的挑战第26-33页
    4.1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第26-29页
        4.1.1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第26-27页
        4.1.2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任务第27-28页
        4.1.3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第28-29页
    4.2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第29-33页
        4.2.1 社会的变革影响着对民族精神的正确认知第29-30页
        4.2.2 学校教育存在弊端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培育效果第30-31页
        4.2.3 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31-32页
        4.2.4 自身心理特点也存在着一定局限第32-33页
第5章 中国古代和国外民族精神培育经验及借鉴第33-38页
    5.1 中国古代学校培育经验及对现在的借鉴第33-35页
        5.1.1 中国古代学校培育经验第33-34页
        5.1.2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现在的借鉴第34-35页
    5.2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经验及对现在的借鉴第35页
    5.3 国外民族精神培育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借鉴第35-38页
        5.3.1 国外民族精神培育的经验第35-36页
        5.3.2 国外民族精神培育对我们的借鉴第36-38页
第6章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和重点第38-42页
    6.1 坚持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第38-39页
        6.1.1 学生为主原则第38页
        6.1.2 突出重点原则第38页
        6.1.3 综合实践原则第38-39页
        6.1.4 与时俱进原则第39页
        6.1.5 相互配合原则第39页
    6.2 明确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第39-42页
        6.2.1 必须坚定“中国心”这个核心第39-40页
        6.2.2 必须坚持“中华文”这个灵魂第40页
        6.2.3 必须抓好“中华德”这个重点第40-42页
第7章 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第42-52页
    7.1 发挥学校主导优势,建好民族精神培育阵地第42-46页
        7.1.1 发挥科学规划的引导作用第42-43页
        7.1.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第43-44页
        7.1.3 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魅力第44-45页
        7.1.4 加强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第45-46页
    7.2 综合社会载体运用,形成民族精神培育合力第46-49页
        7.2.1 把政府管理摆上重要日程第46页
        7.2.2 重视思想文化环境建设第46-47页
        7.2.3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工具第47-48页
        7.2.4 高度关注互联网培育渠道第48-49页
    7.3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培育应有作用第49-52页
        7.3.1 家庭教育是一种全程的教育第49页
        7.3.2 家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49-50页
        7.3.3 有针对性实施家庭培育第50页
        7.3.4 注意运用恰当教育方法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57-58页
附录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研究
下一篇:信阳民间美术资源在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