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2.1 财务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 | 第17页 |
2.1.1 财务分析的意义 | 第17页 |
2.1.2 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 第17页 |
2.2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2.3 传统财务分析的缺陷 | 第19-21页 |
2.3.1 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2.3.2 分析方法及指标自身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2.4 哈佛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21-22页 |
2.4.1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 第21页 |
2.4.2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 第21-22页 |
2.5 战略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2-24页 |
2.5.1 PEST分析法 | 第22页 |
2.5.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22-23页 |
2.5.3 SWOT分析模型 | 第23-24页 |
第3章 比亚迪公司的战略分析 | 第24-39页 |
3.1 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4页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PEST分析法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25-29页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5-26页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6-28页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28页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28-29页 |
3.3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29-34页 |
3.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第29-30页 |
3.3.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第30-31页 |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访问和考察 | 第31-32页 |
3.3.4 潜在入侵者造成的竞争压力 | 第32-33页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第33-34页 |
3.4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的SWOT分析 | 第34-39页 |
3.4.1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的优势 | 第34-35页 |
3.4.2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的劣势 | 第35-36页 |
3.4.3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的机遇 | 第36页 |
3.4.4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的威胁 | 第36-37页 |
3.4.5 比亚迪的战略选择 | 第37-39页 |
第4章 比亚迪公司的会计分析 | 第39-44页 |
4.1 识别主要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 第39页 |
4.2 固定资产 | 第39-41页 |
4.2.1 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第39-40页 |
4.2.2 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分析 | 第40-41页 |
4.3 无形资产 | 第41-42页 |
4.3.1 无形资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第41-42页 |
4.3.2 无形资产的会计科目分析 | 第42页 |
4.4 存货 | 第42-44页 |
4.4.1 存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第42-43页 |
4.4.2 存货的会计科目分析 | 第43-44页 |
第5章 比亚迪公司的财务分析 | 第44-52页 |
5.1 比亚迪的财务报表数据分析 | 第44-48页 |
5.1.1 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5.1.2 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5.1.3 现金流量表主要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5.1.4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 | 第47-48页 |
5.2 比亚迪的财务指标分析 | 第48-52页 |
5.2.1 偿债能力比率分析 | 第48-49页 |
5.2.2 运营能力比率分析 | 第49-50页 |
5.2.3 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 第50-51页 |
5.2.4 发展能力比率分析 | 第51-52页 |
第6章 比亚迪公司的前景分析 | 第52-55页 |
6.1 比亚迪公司发展前景分析 | 第52页 |
6.2 比亚迪公司风险预测 | 第52-53页 |
6.3 对策及建议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