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 我国河流水生态现状 | 第8页 |
1.2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热潮与困境 | 第8页 |
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3. 河流生态修复理念概述 | 第9-13页 |
3.1 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提出及定义 | 第9页 |
3.2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 | 第9-11页 |
3.2.1 河流连续体理论 | 第9-10页 |
3.2.2 洪水脉动理论 | 第10页 |
3.2.3 四维系统理论 | 第10页 |
3.2.4 河流不连续体理论 | 第10页 |
3.2.5 河流复式断面过流理论 | 第10页 |
3.2.6 小结 | 第10-11页 |
3.3 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 | 第11-13页 |
3.3.1 恢复河流自然曲线形态 | 第11页 |
3.3.2 净化污染水质 | 第11页 |
3.3.3 恢复并营造多生境条件 | 第11-12页 |
3.3.4 优化并重塑河岸带群落结构 | 第12-13页 |
4.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概述 | 第13-17页 |
4.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发展 | 第13页 |
4.2 城市滨水空间结构特点 | 第13-14页 |
4.2.1 城与水的空间位置多样化 | 第13页 |
4.2.2 陆域范围界限灵活,景观单元丰富 | 第13-14页 |
4.2.3 边缘特征突出,生态敏感性强 | 第14页 |
4.2.4 沿河纵向展开,空间变化丰富 | 第14页 |
4.2.5 城市生态网络重要组成部分 | 第14页 |
4.3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点 | 第14-17页 |
4.3.1 以水为先,安全第一 | 第15页 |
4.3.2 景观类型丰富,兼具多种功能 | 第15-16页 |
4.3.3 生境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高 | 第16-17页 |
5.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5.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5.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5.3 小结 | 第20-21页 |
6. 河流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 第21-26页 |
6.1 合理规划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范围及目标 | 第21页 |
6.2 多维度修复空间结构,营造多生境环境 | 第21-25页 |
6.2.1 纵向结构修复与景观组织 | 第21-22页 |
6.2.2 横向结构修复与景观组织 | 第22-24页 |
6.2.3 竖向修复 | 第24-25页 |
6.2.4 时间维度修复 | 第25页 |
6.3 控制人为活动干扰,引导景观可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7. 案例分析 | 第26-39页 |
7.1 慕尼黑-伊萨河修复计划 | 第26-28页 |
7.1.1 项目简介 | 第26页 |
7.1.2 治理目标 | 第26页 |
7.1.3 治理策略 | 第26-27页 |
7.1.4 治理效果 | 第27页 |
7.1.5 项目启示 | 第27-28页 |
7.2 潍坊白浪河滨水区域景观设计 | 第28-30页 |
7.2.1 项目简介 | 第28页 |
7.2.2 设计理念 | 第28-29页 |
7.2.3 设计策略 | 第29-30页 |
7.2.4 项目启示 | 第30页 |
7.3 沈阳浑河滨水区域景观设计 | 第30-34页 |
7.3.1 项目简介 | 第30-31页 |
7.3.2 规划定位 | 第31页 |
7.3.3 规划分析 | 第31-33页 |
7.3.4 项目启示 | 第33-34页 |
7.4 上海后滩公园 | 第34-36页 |
7.4.1 项目简介 | 第34页 |
7.4.2 场地现状 | 第34页 |
7.4.3 设计目标 | 第34页 |
7.4.4 设计策略 | 第34-36页 |
7.4.5 项目启示 | 第36页 |
7.5 香港启德河 | 第36-39页 |
7.5.1 项目简介 | 第36页 |
7.5.2 设计定位 | 第36-37页 |
7.5.3 设计策略 | 第37-38页 |
7.5.4 项目启示 | 第38-39页 |
8.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景观概念规划 | 第39-47页 |
8.1 项目简介 | 第39-40页 |
8.1.1 流域简介 | 第39页 |
8.1.2 历史演变 | 第39-40页 |
8.1.3 区位分析 | 第40页 |
8.1.4 设计范围 | 第40页 |
8.2 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8.2.1 水环境现状 | 第40页 |
8.2.2 土壤植被现状 | 第40页 |
8.2.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0-41页 |
8.2.4 道路交通现状 | 第41页 |
8.2.5 景观建设现状 | 第41-42页 |
8.3 规划定位 | 第42-43页 |
8.3.1 规划目标 | 第42-43页 |
8.4 规划分析 | 第43-46页 |
8.4.1 周边重要节点分析 | 第43页 |
8.4.2 交通连接分析 | 第43-44页 |
8.4.3 规划设计概念 | 第44页 |
8.4.4 规划设计策略——河道连通性与防洪 | 第44-45页 |
8.4.5 规划设计策略——滨水绿地空间结构与修复 | 第45页 |
8.4.6 规划设计策略——活动安排与组织 | 第45-46页 |
8.4.7 分区规划 | 第46页 |
8.5 专项规划 | 第46-47页 |
8.5.1 竖向规划 | 第46-47页 |
8.5.2 道路交通规划 | 第47页 |
8.5.3 种植规划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图片索引 | 第49-51页 |
图纸附录 | 第51-127页 |
个人简介 | 第127-128页 |
导师简介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