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和缩略符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多粘菌素组分 | 第12-15页 |
1.1.1 化学结构 | 第12-13页 |
1.1.2 多粘菌素的合成 | 第13-14页 |
1.1.3 多粘菌素的衍生物 | 第14-15页 |
1.2 多粘菌素的抗菌活性机制 | 第15-19页 |
1.2.1 细胞膜裂解致死途径 | 第15-16页 |
1.2.2 囊-囊相互作用途径 | 第16-17页 |
1.2.3 羟基自由基致死途径 | 第17-19页 |
1.3 细菌对多粘菌素的抗性机制 | 第19-21页 |
1.3.1 PhoP-PhoQ调节PmrA-PmrB修饰LPS | 第19页 |
1.3.2 沙门氏菌的PhoP-Pho Q系统 | 第19-21页 |
1.3.3 特异性抗性机制 | 第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创新点和意义 | 第22页 |
1.4.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0页 |
第二章 多粘菌素E对多粘类芽孢杆菌的胁迫影响 | 第30-37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2.1 菌种及其培养条件 | 第30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31页 |
2.2.4 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31页 |
2.2.5 基因组提取 | 第31-32页 |
2.2.6 MDA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3.1 多粘菌素E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多粘菌素E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多粘菌素E对基因组损伤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多粘菌素E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多粘菌素E氧胁迫机制 | 第37-4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2.1 菌种及其培养条件 | 第37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3.2.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38页 |
3.2.4 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38页 |
3.2.5 基因转录水平的测定 | 第38-40页 |
3.2.6 ROS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3.3.1 多粘类芽孢杆菌ROS的检测 | 第40-41页 |
3.3.2 多粘菌素E诱导ROS的验证 | 第41-43页 |
3.3.3 多粘菌素E胁迫下SOD的应激响应 | 第43-44页 |
3.3.4 多粘菌素E胁迫下DHAD的变化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多粘菌素E对铁离子转化和迁移的影响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菌种及其培养条件 | 第47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4.2.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47-48页 |
4.2.4 RNA水平的测定 | 第48页 |
4.2.5 二甲酚橙法检测铁离子浓度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4.3.1 多粘菌素E胁迫下多粘类芽孢杆菌胞内外铁离子的变化 | 第49-52页 |
4.3.2 多粘菌素E胁迫下铁离子对菌体的拯救作用 | 第52-53页 |
4.3.3 多粘菌素E胁迫下三价铁离子引进调节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 | 第53-54页 |
4.3.4 多粘菌素E胁迫下二价铁离子隔绝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 | 第54-55页 |
4.3.5 多粘菌素E胁迫下三价铁离子还原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5.1 总结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附录1 多粘菌素E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9-60页 |
附录2 多粘菌素E不与ROS清除剂结合实验证明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